“‘135’党建,提升了我的幸福指数。”被百姓交口称赞的福州“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引领带动着福州社区全面建设发展。12月10日至12日,由民政部主办,在福州市召开的全国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结推广“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经验,进一步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发展。
7日,记者从福州市委宣传部了解到,在这场高规格的全国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包括福州市在内,全国预计有8个单位的典型经验将与大众分享。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福州市的探索吸引了全国的目光。那就是以“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带动社会管理创新。
所谓的“135”,其中的“1”即强化社区党组织一个核心,“3”即建设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5”即健全共同参与组织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基本建设保障机制、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党建责任落实机制这五项工作机制。
福州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作为“135”模式的发源地,从2003年开始就不断探索,多年来,健全完善了“党员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小学生四点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推出“党员代理服务制”、“民情日记”、“兼职委员制”、“党员公开承诺制”、“党员先锋模范岗”等党建品牌。“社区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类似这样的感慨,也成了社区里百姓的心声。
福州市以推行“135”党建工作模式为抓手,大力推进队伍、设施、制度等各项建设,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福州已经形成了以“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引领、以网格化为服务载体、以智慧社区为平台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且颇具成效的社区服务管理之路。截至今年7月,福州市涌现出鼓楼区军门社区、仓山区村东社区、马尾区马限社区等一批全国、福建全省和谐社区、示范社区。
此前,专家、官员、媒体还多角度解读福州“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指出“135”模式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的价值取向的强大生命力,即“坚持党领导的核心作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区管理创新”和“党的科学化水平推进社区管理科学化水平”。(记者 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