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黎村是福建省实施“168” 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中个人“设岗定责”的发源地之一。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上黎村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延伸了“168”工作机制,继续为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基层工作经验。如今的上黎村环境优美、干群和谐、经济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的喜人景象。
党员带动村民致富
“要不是杨建英,今年我可要亏大了。”12月9日,上黎村杂交水稻制种户李召平说,半个月前,村干部杨建英提供的一条信息,让他积压的4000多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卖了出去,挽回损失4万多元。
杂交水稻制种是上黎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水稻种子价格一路上扬,不少农户打起了“小九九”:与种业公司经纪人少签订单,实际上多种植,订单外的部分卖给别人,往往价格比订单价更高。
不料,今年种子滞销,经纪人只按订单数量收购种子。这样一来,仅李召平所在的邱家排村民小组,就积压了几万公斤稻种。
“稻种只有放进冷库,才能长期保存,但费用高,不划算。”李召平说,他今年制种30亩,是订单面积的2倍。
就在李召平着急上火时,杨建英告诉他,有位经纪人在江西下订单制种,但收到的种子未达订单数量,赶紧去找他,哪怕价格低一些,也要卖掉。
就这样,李召平和其他农户积压的种子全卖了。
杨建英在村里当了20年干部,现在是党支部副书记。上黎村实行党员设岗定责时,杨建英根据自己会用电脑、信息灵通的优势,认领了市场信息传播岗,为村民们提供了一条条实用的致富信息。
“我们都爱上她家坐,因为有茶喝,有果子吃,更因为有许多信息可打听。”村民雷远锋说。
雷远锋是村里的制种能手,想要规模种植,却苦于无地可种,杨建英告诉他,江西吉安有闲置土地,而且田租和人工成本都很低。去年冬天,雷远锋跑去吉安一看,果真如此。雷远锋在吉安承包了300亩地,前三年不用交一分租金,人工成本比其他地方省了40%。前些日子,他又承包了300亩,还把自己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带了过去。
如今,上黎村已经有近20户农民到江西承包了4000多亩土地搞制种。
这几年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上黎村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黄花梨、烤烟、食用菌等产业。预计今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100元,比去年增长12.3%。
“党员110”为群众解困
12月8日,里心镇圩日。
“传勇,我米吃完了,你帮我买一袋吧,顺便再捎几个菜。”一大早,79岁的廖培祁老人就掏出村里发给他的“党群贴心卡”,照着上面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请党员甘传勇帮忙。
甘传勇正要出发,又接到村民甘木发打来的电话。甘木发右腿残疾,前两天刚到三明免费换了假肢,提交的材料里需要一张村里开具的低保证明,他腿脚不方便,就想请甘传勇帮忙跑一趟。
给村里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五保户、留守老人等困难群众发放“党群贴心卡”,是上黎村党员服务群众的一个举措。
“以往实施设岗定责,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管理上,忽视了民生保障。”上黎村第一书记罗和顺介绍说,去年在里心镇党委的指导下,村支部给每个党员制作了“党群贴心卡”,分发给村里的困难群众。村民们在生产帮助、设施维护、助医助学、代购代卖等方面需要帮助的,可拨打卡上的电话。“就像打110一样方便迅速呢。”
甘传勇开了家食杂店,平时跑镇里多些。如今,帮助廖培祁老人买各种物品,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半月买一袋米,一周买两次菜,两个月买一次治哮喘病的药。”对老人的情况,甘传勇如数家珍。
邱模贤为孤寡老人维修电路故障;邱丁宝组织劳力,为困难户抢插烟后稻……目前,上黎村共发放了“贴心卡”520多张,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00余次。
为了更好地推动党员服务群众,上黎村党支部按同一岗位、居住相对集中原则,设立了党员“设岗定责中心户”,定期召开座谈会,党员们交流履职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把履职情况记录在案。
甘传勇扬了扬手中鲜红的党员证说:“我们党员做了哪些事,全记在这本子上。每个季度,村里开会评选优秀党员,兑现奖金,党员证可是依据呢。”
“今年镇里在上黎进行试点,向每位党员发放了党员证。实践证明,这大大地提升了党员服务群众的自豪感和积极性。”采访中,里心镇党委书记何志高告诉我们,在每季度的设岗定责考评中,上黎村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党员,一次比一次多。
党建科学增强幸福感
地处村中心的上黎村村部边上,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村菜市场正在加紧建设。
上黎村素有“由赣入闽第一村”之称,全村748户3052人,是建宁第一大村。每天,这里都有早市,卖菜、买菜的人多,摊点经常占道摆放,既不安全,又影响村容。经过村民们讨论,决定在最繁华的地段,投资45万元建一个菜市场。
原有的自来水水量太小,不够用,去年实施自来水增容改造,经过群众推选,应学贵和廖培清两位村民参与自来水建设。从选择水源点到确定线路,从监督施工质量到工程结算,他俩都全程参与,工程群众满意率100%。
像这样群众参与的建设项目,村里比比皆是。近年来,村里共筹集资金近300万元,用于通组道路、校舍改造、防洪堤建设等16个民生项目。
时下,上黎人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部有“农家书屋”,上架2000多册图书,还有电子阅览室,配有6台电脑,管理员由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兼任;老人领取养老金,不用跑镇里银行了,村里成立了金融服务便民点,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代办存取款、转账等业务;每家每户都建了花圃,大街两边路灯安好了,晚上出行一片亮堂。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党员和干部。”上黎村的干部说起话来,群众服气;干起事来,群众满意。老村支书苏国强感慨地说,过去村里党员没几个,支部开会三三两两。如今,每年都发展2至3名党员,村里已经有75名党员,“今年收到入党申请书就有20多份呢。”
党建科学促发展。近几年,上黎村先后获得国家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一个闽赣边界的明星村正冉冉升起。(通讯员 王华耀 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