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大兴农田水利 惠泽八闽民生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7

水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农业生产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衰。只有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才能有效推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暴露出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局面。为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福建省不断加强水利基本农田建设,科学调配水资源,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水脉活农业旺

“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水利,我们村建起了高标准的水渠,今年我种15亩田。”沙县高桥镇新桥村农民林传椿的种粮信心来自村里的新水渠。这个投资28万元的 “小农水”项目长2000米,采用混凝土浇筑方式建成,从容量6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引水。

新桥村原本土地肥沃,去年,由于原有水渠年久失修,农田用水无法保证,村里有近300亩农田被迫抛荒。如今,村民看新修了水渠,种田信心又来了,抛荒的农田基本都已复垦。

一口口新建的蓄水池、整治一新的塘坝和引水堰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八闽大地上,一条条水渠像“动脉血管”伸到田间地头。

俗话说,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福建省已基本建成了蓄引提并举、大中小并重的水利工程体系,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52万亩,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92万亩,水利用系数达到0.506。

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仅去年水利建设资金就达78.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6%。然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投入大型水利骨干工程,而沟、塘、渠、堰等田间“小农水”工程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年久失修,国家投入少,县里干不起,农民干不了。可以说,长期历史欠账,让这些“小农水”设施成了阻塞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风调雨顺时还能凑合用,一遇到大雨大旱就无能为力了。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

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2000万亩耕地,仍有600万亩属“望天田”;1300万亩山地中,有300多万亩是易旱地。因此,解决庄稼、果林“喝水”问题,是福建省“十二五”时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

  “一点两面”促增收

在建宁、宁化等山区县,和平原、沿海地区相比,山区山多田分散,经济基础差,但往往又是农业生产大县,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与难点。“小农水”的“最后一公里”主要要解决坑垄田用水及支渠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针对其小而散的特点,应当把“小农水”建设与“农村道路”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修路修渠。

今年福建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基本农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省提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

“我们将立足农民增收、立足粮食安全、立足新农村建设、立足创新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统筹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一点两面”。

“一点”,就是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其中“十二五”主要抓好4处大型灌区、8处大型灌排泵站、20处重点中型灌区及50处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灌区骨干工程输水效率和灌溉用水效率。“两面”,一面是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载体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初级水利化县建设;另一面是抓山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将建设1.5万处山地水利工程,解决好山地经济作物易受旱问题。

  “农水”投入再加大

“水利其实是一项长期投入、长远见效的工程,不仅仅需要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更需要投入的连续性、长效型和制度化。”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的安排,“一点两面”建设总体规模约180亿元,平均一年投入约36亿元。为解决资金问题,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日前联合发出《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具体事项的通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福建省在此基础上计划统筹30%,用于粮食主产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山区县水利建设投入。

同时,省水利厅还积极落实5项促“农”政策。即落实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与使用政策;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政策;落实水利建设金融支持政策;落实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水利建设政策,确保福建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好时期。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福建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增加,比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每个灌区平均增加500万元,同比增长30%;新增了1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三年建设期间,中央财政每年补助800万元,省级财政每年平均安排800万元,再加上县级配套及自筹,每个重点县每年小型农田水利投入都将超过2000万元。此外,福建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正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加大投入、创新机制。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一批农业生产的水利“卡脖子”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方炜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