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中央媒体看福建跨越发展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30
编者按:近日来,人民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线见闻”持续关注福建,9月25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阿里山”上茶飘香》,9月26日和28日,分别刊发《村民现场考村官》、《“三苦”变“三甜”》。今日,本报予以综合转载。

  “阿里山”上茶飘香

山道一路盘旋攀高,中巴车后座的行李开始往下掉,去往漳平市永福镇的路进入“攻坚阶段”。头晕目眩中,仿佛看到山石上有“阿里山”字样,以为是错觉。

“你们没看错,永福确有‘大陆阿里山’之称。”同行的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处副处长郑钱华说。

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海拔近800米的永福盛产杜鹃,是著名的“杜鹃花之乡”。怎么又和阿里山扯上关系呢?

来自台湾南投县的台品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庆说:“1996年,我跑了东南亚好多地方,想找个地方种茶叶。最后来到永福,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台湾阿里山等茶产区很相似,没有工业污染,很适合台湾高山茶生长。”于是他在这里驻足,包下了山地开始种茶,如今他的高山茶场规模已达1200多亩。

“台湾农民兄弟的春天在这里。”谢东庆深有感触。台商在这里创业的这些年,漳平市政府对道路、节水喷灌等配套设施投入很大,政府有关部门对台商实行“保姆式服务”,国家不断推出强台惠台政策。2008年,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这里已成为两岸合作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和台湾茶产业在岛外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村民现场考村官

9月25日是星期天,一场特殊的“考试”即将在闽侯县尚干镇洋中村村委会议室举行,被考的是包括村支书、村主任在内的7名村两委成员,打分的是今天自愿来开会的所有村民,考题内容:勤廉村官。

主持会议的镇党委副书记林海刚宣布让村民提问,台下就刷地举起五六只手。

“村里那块15亩的地,听说拍卖了几千万,这钱是怎么分的?我们村到底分到了多少?”村民林子希头一个站起来,抛出个棘手问题。

“村集体收入的收支情况是怎么公开的?谁在把关?”

“村里有那么多缺房户、紧房户,村委会答应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做得怎么样了?”

……

问题一个接一个,村务公开、村集体收入管理等事关村民利益的大事,成为提问重点,有的问得相当尖锐。常常是提问的人给村干部们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题,村民们当即“赞”一个,响起一片掌声。村干部们把问题回答清楚了,村民们也同样热烈鼓掌。

提问回答结束,现场投票,当场公布结果。总共收到78张有效票,7名村两委的满意票数,全都在70张以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管财务的林桂清还得了全票。

  “三苦”变“三甜”

福建东山县,从地图上看因形似蝴蝶,又称“蝶岛”。名字非常好听,可曾是个苦地方:一苦风沙、二苦淡水、三苦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末,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率领全县人民,垒石筑堤、植树栽草,终于从枯掉的一茬又一茬植物中,将唯一能够存活的木麻黄遍植东山全岛。到上世纪90年代末,风小了,沙停了,东山县终于创造了沙退人进的奇迹。

从2007年起,东山县连续5年每年投资1000万元,为全县群众免费提供树种和技术指导。截至今年9月,县财政当年绿化投入超过5300万元。34公里的沿海防护林不仅全部更新一遍,又加厚了一层;有林地面积超过11万亩,是当年的近1000倍。风沙之苦,往事随烟。

没有径流、还多是沙质地,唯一一座可以称得上是水库的,也只有两三百万立方米库容。2006年,东山县里投资上亿元,整修已有50个年头78公里引水渠道,水损率减少了一半、来水时间从一周缩短到70个小时;由县供水公司全面负责全县61个建制村、141个自然村,分期分批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缺水东山,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部建制村“村村通自来水”的县!缺水之苦,已成历史。

户户致富,满盘全活。2006年,国家对沿海省份渔民实行渔船“油补”,福建全省第一个推出渔船所有权抵押贷款政策。在推行油补、贷款政策的同时,东山县还把以前“一捕一卖”简单的渔业生产方式,用鼓励政策引导为“捕捞+养殖、收购+集散、加工+出口”的新模式。2010年全县鱼类加工出口量超15万吨,出口值首次突破10亿美元,均为福建全省第一。发展之苦,雾开云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