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被誉为中国石化集团与福建真诚合作的3个里程碑,是福建与央企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1988年中国石化与福建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合作建成福建炼油厂。这是央企在闽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中国石化成立后的第一个与地方合作的项目,树立了双方真诚合作的第一座里程碑。项目1992年建成投产,形成了250万吨/年炼油能力,圆了福建“产油梦想”。
1996年以来,中国石化和福建矢志不渝,在福建炼油厂的基础上,致力于加强和扩大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石化、福建省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公司合作,成立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建设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在“三国四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个集炼油、化工和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的中外合资大型石油化工项目、福建省迄今为止最大的工业项目,于2009年11月1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形成了每年12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80万吨聚乙烯、52万吨聚丙烯、70万吨对二甲苯(PX)的生产能力,实现了福建省“大炼油、大乙烯”的夙愿,树立了中石化与福建真诚合作的第二座里程碑。
投产后第一年,福建联合石化累计加工原油1139万吨,生产商品95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产值占福建全省石化产业全年总产值的35.47%,对福建全省石化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2%贡献了25.58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化产业,既是能源工业,又是原材料工业,为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福建联合石化去年生产成品油700万吨,今年前8月生产343万吨,全部在本省消化,为保障福建省成品油供应发挥了关键作用。福建两大主要机场福州和厦门的航空煤油全部来自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在全国普遍面临柴油供应紧张情况下,福建省的柴油供应仍比较充足。
石化产业的下游产业链很长,福建联合石化产出的化工产品,是福建省优势的纺织服装、中下游石油化工、树脂和塑料后加工、新型材料、包装、机械工程塑料等产业的原材料。以前这些原材料主要从外省购买,有的依靠进口。福建联合石化投产后,产品基本在省内消化,逐步形成供应福建省石化行业下游产业的格局,同时,给福建省国企、民营企业带来了投资机会,加速了资本集聚,构建了上下游产业链。如,70万吨PX产品,对接厦门翔鹭、石狮佳龙,用作生产PTA原料;福建省福橡化工有限公司,依托福建联合石化提供的12万吨/年丁二烯资源,建成10万吨/年丁苯橡胶、5万吨/年顺丁橡胶,投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40亿元,填补福建省轮胎、制鞋、塑胶制品等相关产业的原料空白;泉港东鑫石化公司利用福建联合石化纯苯产品,建设6万吨/年环己酮项目,去年投产后不仅结束了华南七省环己酮依赖进口的局面,不久前还实现产品出口。
去年湄洲湾石化基地已投产石化企业60家,石化总产值623亿元,占福建全省石化工业总产值的37.8%。在泉港区,今年上半年实现石化产业产值347.33亿元。
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福建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上,中石化与福建省商定加快推进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项目,再树双方真诚合作的第三个里程碑。目前,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福建石化集团公司有关人士称,乙烯脱瓶颈改造及配套工程实施和福建联合石化引进南浦电厂蒸汽、LNG等内部燃料结构调整完成,可增加乙烯焦油、异戊二烯、C5、C9、环氧乙烷等产品外供,将形成乙烯-环氧乙烷及后加工,异戊二烯-异戊橡胶,纯苯-己内酰胺、乙烯焦油-炭黑,C5、C9-石油树脂等新产业链条,预计总投资达10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加快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福建与中石化的合作又乘着强劲东风远航,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记者 赖文忠 通讯员 肖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