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耕海牧渔,福建渔业加速转型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3
福建是渔业大省,渔业历史由来已久。本届渔业周与渔博会上,透露出一个强烈的讯息——福建省渔业正加速转型,即从传统的闯海吃海到如今的耕海牧渔。

  转:二、三产业蓬勃兴起

16日,渔博会展馆一开馆,7号馆一展位前就人头攒动。原来,首次亮相渔博会的泉州富邦食品有限公司带来鱼果、鲍汁丸等20多种精深加工新产品供市民品尝。

富邦是台资企业,10年砥砺成长为国内规模领先的绿色海洋食品生产企业之一,冷冻调理食品全国销量第一。公司负责人张建伟告诉记者,渔博会期间,富邦与生鲜食品市场“老大”永辉洽谈合作事宜,计划明年下半年在福州的数十家永辉超市上架。

与富邦类似,东山县海魁水产、福州百洋海味食品等主打渔业精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参展,不少企业与省内外大客商达成了合作意向。

渔博会期间,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最具人气的地方,无疑是休闲渔业展区,这里展出的福州金鱼、各类观赏鱼、水族设施及渔具等备受追捧,不少休闲鱼玩家和发烧友更是满载而归。

以观赏鱼为代表的休闲渔业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福州金鱼就是典型代表。近年来,福州金鱼产业从农家式扩大到大规模养殖,生产水面从几十平方米发展至数百亩,产品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年创汇3000万美元。

海是福建最大的优势。福建渔民曾靠闯海吃海走出一条致富路。然而,随着海洋资源日益匮乏,这种以捕捞为主的传统渔业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

“渔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形成以优势品种养殖为主,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发展格局。”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说。

据透露,二、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渔业经济迅猛发展。今年上半年,福建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572.41亿元,同比增长20%;渔业经济增加值314.57亿元,同比增长18.8%。目前,福建省水产养殖、水产加工、远洋渔业、休闲渔业结构日趋完善,呈现养殖产量逐年提高、捕捞产量逐年下降的态势,水产加工业全国领先,远洋渔业从单一捕捞生产发展到产、销、工、贸综合经营,休闲渔业快速发展,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变:高新低碳捞“金”网“银”

福建福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杨新带来的鱼胶原蛋白粉渔博会上受热捧。“去年,你们来采访时,我们只有中试产品,今年开始批量生产。没想到,刚到展会两天就被预订了10吨。”杨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福铭食品每日产鱼鳞、鱼皮等下脚料30多吨。过去,这些下脚料被贱价卖掉,既不环保又浪费资源。如今,下脚料成了“大商机”,从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保健、美容、食品等领域。“明年,我们计划批量生产鱼胶原蛋白粉300-500吨,预计产值可达4亿元。”杨新说。

低碳经济时代,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节能减排是福建省渔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渔博会上,记者欣喜地发现,许多生态养殖、变废为宝的技术涌现出来。

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的室内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缩短了养殖周期,实现了节水、省地、无污染的目标;由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多家单位联合研制的生态低碳池塘,实现了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节能率达35%以上,并在福建全省推广应用超千亩;百洋公司首创碳汇渔业养殖模式,在连江建立我国首个碳汇渔业基地,率先尝试养殖沉箱技术,实现水产养殖规模化、自动化……

渔博会上,专家学者带来不少最前沿的渔业科技: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渔业中如何应用?异育银鲫“中科3号”怎么培育和推广?17日,一场有关我国渔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专题讲座吸引了不少省内渔业企业负责人。台上精彩演讲、台下认真观摩,高新科技与成果转化在此汇聚。

海洋渔业作为五大主导海洋产业之一,其科技运用创新对壮大蓝色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据了解,截至去年底,科技进步对福建省海洋经济贡献率达59%,比2005年增加6个百分点。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必将为福建省渔业带来更多的真金白银。(吴洪 林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