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跨越时空促发展 宁南八县展新颜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7
福建与宁夏,相隔3000公里。一个在东海之滨,一个在西部旱塬。15年对口协作,15年千里携手,手足情深,硕果累累。

1996年,福建省与宁夏确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从此,在“苦瘠甲天下”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南部山区8县(又称西海固地区),便留下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干部的足迹。

在5470多个日日夜夜里,闽宁人民携手共进、互学互助、共同发展,结下跨越时空的兄弟情谊,昔日贫困落后的宁南8县,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

数字枯燥,却具说服力。

15年来,福建省向宁夏提供贫困地区发展资金2.64亿元,对口帮扶市县(区)援助2.69亿元,社会各界捐助折款1.32亿元;选派了7批98名援宁干部到宁南山区挂职锻炼,接收宁夏贫困地区11批175名县乡领导干部来闽对口交流;各对口帮扶市县(区)在宁夏贫困地区修建良田22.9万亩,打井窖1.5万眼,改造危房危窑1900户,新建村级卫生室200多个,建设闽宁示范村124个;派遣支教教师786人,兴建、扩建学校201所,帮助4.1万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救助贫困生3.5万人;为宁夏代培研究生138名,培训教师7440多人次;修建、完善了一批水利水保设施、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道路、饮水工程等,使近50万名群众受益……

15年来,闽宁协作实现了从单纯的政府援助,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帮扶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扶贫协作的全新模式。

  暖了百姓心

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十二五”期间最大的民生工程,宁南8县是实施生态移民的主战场。走进宁夏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生态移民新村,红砖红瓦的院落宽敞大气,由南安市投入300万元援建的这片新村,今年年底1368套移民房将全建成,6500多名移民将告别土坯房、破窑洞搬进新居。这里不仅将通水、电、路,还将配套幼儿园、小学、活动中心和卫生室。今年底,移民每户只需花1万元就能住上54平方米的新房,彻底告别喝苦窖水、出行难、上学难的苦日子。

看病难也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在由东山县帮扶援建的彭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楼里,新增了160张床位,床位总数达到230张,医疗设施配套完善,不仅能满足全县25万名群众的看病需求,还可辐射到周边县(市)。长期生病住院70岁的农户安振生说,做梦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住院条件。在由厦门援建的海原县中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床位数由原来的100张增至160张,年收治病人能力由原来的3000人次增至5000人次以上,年接诊能力可达10万人次。

“看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在连江县援建的红蓝相间的盐池县第五小学,多媒体课件、触摸电教设备等俱全。学校90%以上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弟,以前的学校不是完小,孩子们读到三年级后就得到别处上学。如今,在这所新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完小学课程,而且师资雄厚、设施完善。在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的固原市闽宁协作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将分别能容纳2400名学生和540名幼儿就读……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福建省援建的学校已遍布宁南8县。

15年来,福建省不断帮扶宁夏的教育事业,救助了当地3.5万名贫困生。去年7月福建省第七批挂职干部到达宁夏后,在宁南8县广泛开展“阳光助学”、“金秋助学”等活动,筹资200多万元,资助近千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据悉,仅福建省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两年内投入民生项目的帮扶资金就达3793万元,实施民生项目50个,占帮扶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

  鼓了钱袋子

宁南8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年降雨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是年降雨量的10倍多。很多旱区十年九旱或十年十旱,长久以来,许多农户只能靠天吃饭或靠国家救济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5年来,福建省不断扶持宁南8县发展草畜、马铃薯、蔬菜、瓜果、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1997年,福建省菌草技术进入宁夏。之后,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4批195名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技术。福建省先后安排3500多万元,培训当地菌草技术骨干,发展菇农1.6万户,种植食用菌1.7万棚,优质的杏鲍菇、双孢菇被源源不断运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彭阳也成为宁夏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这带动了菇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使之成为当地群众受益最大的增收项目。

在漳州挂职干部帮扶下,彭阳的闽宁协作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今年新建了44栋智能温控培养菇室,并配备一条日产6万袋生产线、分拣保鲜包装车间等,日产鲜菇由去年的5吨提高到今年的15吨,年产值8000万元,增加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比上年翻两番。在盐池,今年7月,连江挂职干部帮助当地成功引栽了每公斤售价达120元的鹿角灵芝。

在同心县,记者近日看到,万亩枣林已长出绿油油的新叶。泉州挂职干部用200万元扶持当地建起万亩同心圆枣种植示范基地,届时可为缺少生计的搬迁移民每户增添1760元的年收入;在原州区,大棚里的西红柿、豆角等个大饱满,长势喜人。泉州挂职干部扶持在黄铎堡镇金堡村示范发展1000亩设施农业,建200栋日光温棚和160栋拱棚发展瓜果生产,使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净增1500元;在海原县关桥乡,硒砂瓜已收完,农民脸上挂满丰收喜悦。厦门挂职干部扶持当地使用新技术种植硒砂瓜,使每亩节水60%以上,可实现年收入6000元至10000元;在隆德县,从福建引栽成功的彩春风、虎尾兰等花卉姹紫嫣红、婀娜多姿,成了农民们致富增收的新宝贝……

15年间,福建省还帮助宁夏在闽建立了5个较大的劳务基地和3个劳务工作站,4万多名剩余劳动力到福建省务工,每年从闽获得劳务收入超过8亿元。劳务输出不仅使宁夏的群众学到了技术、挣到了票子,而且转变了思想,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扎根宁夏大地。

  强了“造血”力

去年8月,在第十四次闽宁联席会议上,福建与宁夏签署了《互学互助对口协作第十四次联席会议纪要》,商定在宁夏建设福建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闽宁产业园。1年不到,在莆田2名挂职干部的招商推介和牵桥搭线下,今年7月1日,宁夏第一家闽宁产业园在西吉落地并开建。

闽宁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0亿元,分两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6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入园企业50家以上,并在3-5年内建成一个集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资及民族服装鞋帽生产、电子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配套齐全的标准化工业园区,至2015年预计可解决当地劳动力2万人,年增加当地劳动力收入4.8亿元以上,园区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约25亿元。据悉,年内园区将完成一期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入住6家闽企,并可实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生产、当年纳税”的新“闽宁协作速度”。

今年春天,福建省援宁挂职干部带着台商跨过千山万水,来到宁夏扎根。在厦门挂职干部的牵线和全程跟踪服务下,在工业为零的泾源县,今年建起了宁夏第一家宁台合作项目——宁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台企厦门皇达集团计划5年内在泾源投资6亿元,其中一期建设高科技新品种育苗科研中心和繁育基地已于5月动工,年内完成投资和建设。二期相对成片苗木基地建设等项目,将在3-5年内完成投资和建设。2013年7月园区二期项目投产后,有机肥年产值将达4亿元,年可纳税8000万元。

一个个工业产业项目在宁南落地,标志着闽宁产业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型。

“福建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宁夏在土地、农产品、人力、矿业、能源等具备诸多资源优势,双方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闽宁协作的深入开展,吸引了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到宁投资发展。”福建闽宁办有关人士介绍,企业协作已成为闽宁互学互助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在宁注册的福建籍商会有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银川泉州商会、银川南安商会等3家,福建福建省企业、商户达2000多家(户),累计投资超368.6亿元,涉及房地产、能源、生物农业、旅游服务、食品加工等10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两省区的发展和合作。

  深了闽宁情

走在银川繁华热闹的市中心,最人头攒动的步行街就叫“福州街”;走在宁南地区,质朴的宁夏人会告诉你:“学校是福建人建的,娃上学的钱是福建人给的,蘑菇是福建人教种的,致富路是福建人帮找的……”

15年来,福建省一批又一批挂职干部从山清水秀的南国,来到“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远离家乡、亲人,克服困难,按“同一个事业、同一个责任、同一个形象”的要求,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给当地群众带去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5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支教老师、医务工作者、科技扶贫工作者、政法干警、青年志愿者远离故乡,默默奉献、真诚付出,把青春抛撒在宁南山区。说起他们,当地群众总有讲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感激。

每当福建省援宁人员离任返闽时,宁夏父老乡亲总会自发地为他们披红戴花、敲锣打鼓。宁南山区的乡亲们打心眼里感恩福建人。“回汉一家亲,闽宁一家亲呀!”他们纷纷说道。

多年来,宁夏多次组织文艺团体,带着具有浓郁回乡风情的精彩节目,满载宁夏人民的深情厚谊赴闽巡回慰问演出。

万水千山总是情,闽宁人民结下了跨越千山万水的深厚情谊。真诚协作、互助互学,闽宁对口协作走出了一条两省区共同发展、互利双赢之路。(李智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