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基层贴近生活,积极推进宣传创新,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科学、持续、有效地运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积极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鼓与呼。
重大宣传任务 保质保量完成
做好重大宣传任务的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是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的重要工作。
2007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贺国强、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先后到福建考察、检查工作或出席重要活动,新闻中心上上下下全力以赴,一线采访记者敬业守纪、后期编播人员全力配合,确保各消息及时顺利播发。特别是出色完成了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的报道任务,福建省委办公厅为此致函广电集团,对“广电集团编辑记者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的忠诚品格,高度敬业、认真负责、不畏困难、能打硬仗的良好作风,精湛的业务素质和顽强的精神风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除了做好时政报道,每年的常规大型活动如“5·18”、“6·18”、“9·8”、海峡论坛等主题性报道稳中有升,在每次的大型活动中,新闻中心投入重兵,提早策划,精心部署,力求报道出新出彩。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中心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体采编人员发扬不怕疲劳的连续作战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前后方各环节通力协作。特别是在去年抗洪救灾中,新闻中心先后派出了16组30多人次记者迅速赶赴南平、三明两市,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现场。他们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迎难而上,坚持坚持再坚持,记录了大量惊心动魄、富有冲击力的抢险营救现场,讲述了许多舍身忘我、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感人至深的事迹。
深入基层一线 反映民生热点
为了让全体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记者编辑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中心近年来把策划组织大型系列主题报道,作为深入基层、锻炼队伍的重要载体,使走基层、下基层机制化、常态化。
2011年春节,在万家团圆的日子,新闻中心的多路记者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到闽西革命老区、闽南台湾农民创业园、闽西北灾后重建点等。他们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记录下泰宁的受灾重建户在广电工程人员的帮助下看上了春晚,记录下了永定土楼居民在总书记到访一年后生活的喜人变化。新闻中心的记者还走进福银高速交警的执勤点、坐上平潭大桥路政人员的巡逻车,向观众讲述了基层党员群众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传递普通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愿景。
新闻中心还特别注重把体现党的主张、宣传政府的决策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在热点引导、舆论监督过程中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010年新闻中心在《福建新闻联播》和《福建卫视新闻》节目中增设了《民生视点》小栏目,在主要新闻栏目中加大了民生报道力度。《民生视点》栏目注重以民生化的视角关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小题材反映大民生,一年多时间里共播出节目500多期。不少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福建省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前,新闻中心在各档新闻节目中连续推出了6集关于福州火车站新设置出租车停靠点的系列报道,客观反映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改进,有效缓解了火车站“打车难”这个多年的老问题。
评论部《新闻启示录》近年来也不断扩大民生选题范围,打造更有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栏目。选题从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幼儿园上学难这样的大民生,到“的士装摄像头”、“爬管贼”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小民生。突出民生报道后,《新闻启示录》收视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创新形式内容 打造精品力作
新闻事件直播是电视的最大优势。2008年,省广电集团新购置了多台小型卫星直播车,技术条件的成熟为新闻中心开展小型化、常态化的直播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中心启用了多台数字卫星转播车,让代表、委员与福建各地进行多点互动、实时直播。在台风等突发事件中,中心努力改进报道方式,丰富报道内容和手段,不仅有SNG卫星连线、电话连线,还增加了字幕滚动,对重点报道还配发评论,报道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中心还发挥福建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为集团其他频道、频率提供节目源。
2007年至2008年,新闻中心与海峡卫视联合推出大型航拍系列片《飞越海峡》,通过空中地面双视角、双行线全景展示海西发展气势。2009年,新闻中心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台湾TVBS电视台携手,合作打造了20集系列移动直播节目《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首开大陆电视媒体以大型系列移动直播的形式,对台湾人文历史、社会民生和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报道的先河。(杨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