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自贸区“三足鼎立” 掘金拉美正当时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6
核心提示:8月1日起,中国和哥斯达黎加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将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在拉美地区第三个自贸区协定。拉美与福建省产业互补性强,一直是福建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地区。一系列自贸区协定的实施,给企业开拓拉美市场带来了新机遇。

零关税带动贸易井喷

根据中国和哥斯达黎加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哥两国将对各自90%以上的贸易产品分六类分阶段实施关税减让至零关税。其中, 超过6成的第一类产品从8月1日起,立即实施零关税,第二至四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分别在《协定》生效的5年、10年、15年内分阶段降至零。协定还未生效,福建福建省企业已未雨绸缪,对哥出口“换挡提速”。据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局检区输往哥斯达黎加的法定检验商品为625万美元,同比增长47.75%。

近年来,拉美国家纷纷与我国签订贸易协定,减少贸易障碍,降低关税,增加互信,这为福建福建省企业开拓拉美市场创造了良机。每个协定生效后,贸易量都呈现井喷的增长态势。

2006年10月,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实施,占智利税目总数98%和占中国税目总数97%的产品将在10年内分阶段降为零关税。2007年、2008年,福建省对智利的进出口增幅分别为41.01%、37.3%。到去年,智利是福建省在拉美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市场、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9年,中国-秘鲁自贸协定签署,并于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中秘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秘鲁曾是与我国贸易摩擦较为频繁的国家,但自贸协定签订后,贸易摩擦大大减少。去年,福建省对秘鲁贸易额同比增长了54.85%。

哥斯达黎加是我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三个自贸区协定签约国。

优势互补创造新商机

省外经贸厅相关人士表示,拉美是福建省近年来重点开拓的新兴市场,福建省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各自比较优势明显。

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机电、纺织服装、鞋、食品、箱包等商品的需求量较大,这正是福建省的优势出口产业。去年,福建省对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分别增长74.43%、148.28%、82.19%,纺织服装分别增长62.24%、2.35%、182.72%;鞋分别增长50.38%、38.09%、34.37%;箱包分别增长89.27%、58.37%、128.22%。

拉美是全球资源和能源的重要输出地区,是福建省多种矿产品、鱼粉、林产品最重要的进口地区。如智利是全球最大的铜矿出口国,南美林产品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五大产鱼国;秘鲁铜矿位居全球第三。哥斯达黎加电子工业比较发达,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福建省从哥进口以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主。

此外,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还是福建福建省企业拓展南美、中美洲以及美国市场的最重要桥头堡。智利已同全球59个国家签署了24个贸易优惠协定,拥有覆盖范围广阔的自由或优惠贸易协定网络,是进入南美国家的重要平台。秘鲁是南美海陆空的交通枢纽,市场辐射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也是安第斯共同体的成员,产品可享受零关税进入成员国家市场。哥斯达黎加通过《与多米尼加共和国、中美洲和美国自由贸易协定》(CAFTA),金属制品、电子产品、医疗器材、食品等商品可零关税进入多米尼加、美国以及中美洲市场和加勒比地区。

机会不仅仅在贸易

福建福建省企业如何抓住拉美国家纷纷与我国签订贸易协定的机遇?省外经贸厅相关人士表示,这三国具有吸收外资政策较为优惠,外汇管制较松的特点,企业可适时在三国开展境外加工装配,利用其达成各种类型自贸协定,规避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建立起福建省自主的贸易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对拉美的出口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福建福建省企业还应以贸易为先导,利用自贸区政策积极“走出去”。

据介绍,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政局较为稳定,治安相对拉美其他国家良好,智利投资环境位居拉美第一,哥斯达黎加劳动力素质较高,且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秘鲁矿业、能源、木材、农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均是值得投资的重要地区。

该人士建议,福建省要有针对性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参股、合资和控股的形式,直接参与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加工、木材加工、渔业加工、养殖加工等,争取建立起福建省稳定的海外原材料供应基地,满足福建省不断增长的资源和能源需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