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和台湾一水之隔,近在咫尺。随着经济的往来,物资的流通,文化艺术的交流,一种在台湾广为流行的“伴手礼”在厦门兴起并受到热捧。
“伴手礼”一词源于闽南语,在台湾尤为流行。意指出门到外地时,为亲朋好友购买的礼物,一般是当地的土特产、工艺品、纪念品等。闽南人人情味浓厚,凡出外或是回乡,为表关怀与礼数,都会携带随手的小礼物送给亲友。这些随手的“伴手礼”并不是价值不菲的名贵产品,而是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虽然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却代表送礼者的心意,可谓礼轻意重。
厦门“伴手”台湾“礼”
文化相同,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悄然之间台湾的“伴手礼”在厦门受到市民和游客的追捧,并触动了商人敏感的经营思路。如今在厦门中山路、火车站、SM城市广场等热闹商圈,出现了许多台湾商人经营的“伴手礼”专卖店,生意红火得很。
记者慕名来到火车站对面的一家台湾人经营的“伴手礼”专卖店。“台湾伴手礼”的招牌赫然于店门之上,店面不大却开阔整洁,装修讲究而不奢华,商品多以糕点、高山茶和豆制品为主。店老板吕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所有的商品包括礼品袋都是专程从台湾运过来的,正宗地道。春节期间,每天都能卖出几百份伴手礼。他指着一种类似北京“驴打滚”的糕点说,“这种点心叫‘墨条酥’,在日本很畅销,我们带来5种,4种已经卖光了,剩下的一种存货也不多了。”记者也买了一盒,6枚装15元,价格公道,包装极其精美,糕点色泽诱人,品尝一下,和小时候吃的“驴打滚”截然不同,粘粘的、软软的、甜甜的,爽滑可口,还有一种沁人肺腑的水果清香。一句话:精美!
在SM城市广场一层,有一家规模稍大些的台湾礼品店,这里烟酒类、调味品、干果类、海鲜类、糕点类商品繁多,老板正忙着为厦门一家公司“尾牙”活动搭配礼品。好家伙!一下子就定了500份的“伴手礼”。老板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正宗的台湾“伴手礼”很讲究酒、烟、糕和土特产的搭配。接下来还要引进公仔、石器、陶瓷、竹类手工品、琉璃品等精品,把台湾“伴手礼”做大做全。厦门“伴手礼”紧追不舍
厦门古城东路“闽台特色食品街”人流如潮,厦门本地商家新推出的厦门特色“伴手礼”很受欢迎。“银祥同安封肉”、“上好仁真馅饼”、“新四海烤紫菜”、“福隆益鱿鱼丝”、“压缩银耳花”、“御口酥”等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
古城东路名声很大,实际上是中山路步行街边的一个小胡同,长不过百米,却拥挤了上百家“伴手礼”店铺。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游客熙熙攘攘。大口品尝的,讨价还价的,大包小裹的,挤得你透不过气。几位在厦门打工多年的贵州老乡,眼神有些不够用,盯住哪儿都转不回来,他们高兴地说,过去回家除了厦门馅饼,就不知道该带什么了,现在可好了,厦门还有那么多好东西!琳琅满目的“伴手礼”引得消费者驻足欣赏品尝。慢逛,细挑,精选。“‘银祥同安封肉’是我一直在找的,‘绿帝桂圆肉’是太太想吃的,买‘祥鹭醇特色铁观音’还送茶具,送朋友非常合适。”厦门的缪先生手里提着、怀里抱着,眼睛还瞟着“上好仁真蛋卷”和“嘴口酥”。
日前,2010年“最厦门伴手礼”展销及十大“最厦门伴手礼”颁奖仪式在这里举行。“最厦门伴手礼”的诞生,标志着厦门第一次有了姓“厦”的品牌“伴手礼”。厦门是我国大陆第一座举办“伴手礼”展示、评选的城市。源于闽台民间、驰名世界的台湾“伴手礼”已经成功“嫁接”到厦门。打造闽台“伴手礼”一条街
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办主任欧阳丽娟表示,闽台民间自古就有互赠“伴手礼”的习俗。中华街道作为厦门历史街区,一直致力于挖掘最具闽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营造厦门的旅游购物环境,为此,思明区政府已着手将古城东路打造成闽台特色美食街。所以,十大“最厦门伴手礼”在这里诞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希望未来古城东路荟萃更多的“最厦门”和“最台湾”“伴手礼”,成为闽台“伴手礼”一条街,成为厦门旅游休闲购物的新景区。(驻厦门记者 史蔓蓉 通讯员 谢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