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剃头师傅苏志鹏,是漳浦人。多年来,他一家四口人租住在城西大街的一个小阁楼里。去年,听说漳浦要建保障性住房,苏师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申请了一套,没想到被选中了。得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2011年要打好民生战役,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各类棚户区改造,苏志鹏高兴地说:“政府的好政策解决了我的实际困难,我也希望好政策能惠及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加大投入,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福建全省居民。漳州师范学院2009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小吴对此感触颇深。2009年入学伊始,小吴和同学们参加了城镇医保,两年交了百来元钱。去年8月,小吴得了严重的鼻粘连和过敏性鼻炎,需要手术,医疗费花了6300余元,其中医保可报销45%。拿到报销费用,小吴开心地说:“还好当时参加了医保,有了这个政策,我的负担减轻多了。”
谈起正在召开的省两会,小吴说:“现在大学生,尤其是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希望社会各界能对此多多关注,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将乐县漠源乡伍坊村毛竹种植户、39岁的张水生管理着近80亩的竹山。不久前,由于竹山3公里长的道路需要维修,他四处筹措资金。最后,在笋竹专业合作社的担保下,他向县农村信用社申请到15万元的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张水生开心地说:“路修好了,肥料备足了,再加上政府的惠农好政策,今年一定又是个丰收年。”
张水生还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看两会新闻,特别关注有关惠农政策的话题。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输送下派科技干部、专家服务团等,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
言及教育民生工程如何造福百姓,福安市穆阳镇的老缪深有体会。去年,他女儿考入了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可老缪夫妻俩都是下岗职工,又长期患病,无力承担女儿上大学的费用。于是,老缪带着女儿找到福安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该中心在核实情况后,不仅给予老缪女儿1000元的资助,还帮助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使她顺利跨入大学校门。
说起今年的省两会,老缪说:“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教育还是医疗,政府都替咱们老百姓想到了,想周全了,我们心里特别温暖。我就一个希望:好政策,一定要落在实处。”(本报记者 秦荣 通讯员 张文艺 丁丽萍 张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