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2010年,福建省政协把大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参政议政的着力点,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履职的第一信号,把握重点,创新举措,俯下身去,情牵民生之关切,倾听群众的呼声,察民情促民事,为建设“幸福福建”交上了一份“幸福答卷”。
深入基层,深刻广泛反映民意
从今年1月1日起,福建省对散居贫困归难侨,不分城镇和农村,都参照困难台胞补助标准,在已享受城乡低保制度之外,另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生活困难补助,所需补助资金由省和市县财政各负担50%。对农村散居的279户归难侨无房户,每户给予4万元的建房补助。
来自实践,方能过硬。这项惠民政策的出台,源于福建省政协组织的实地专题调研和多项提案、信息专报件。
福建省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安置归难侨较多的省份。但部分散居的归难侨由于无法享受国家对集中安置在华侨农场的归难侨所给予的优惠政策,生活贫困问题突出。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就此问题专门于去年提交了“关于做好散居社会贫困归难侨生活保障工作的建议”提案,并被福建省政协列为重点督办提案。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和省长黄小晶作出批示,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了解生活困难侨胞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去年4月,省政府和福建省政协领导召开专题座谈会,就解决散居社会贫困归难侨的社保、医保、住房等问题进行研究;5月-6月,由一位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带队,先后三次分别赴泉州、福州、漳州调研,深入山区、海岛,摸清归难侨生活状况。调查组了解到,福建全省散居归难侨大多生活在偏远或欠发达地区,普遍年岁高、文化水平低、社会关系简单,特别是其中的部分孤寡老人,处境相当困难。福建省政协以信息专报件形式向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报送了调研报告。扎实的调研、认真的督办、翔实的数据和可操作性强的建议,直接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建议落实到位。
教育事业体制改革与发展、青少年健康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工作、公共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与救助……去年福建省政协立案的提案有1160件,涉及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提案占四分之一强,建议被采纳和部分采纳高达九成以上。
简单的数字背后,是调研视察的辛劳,是难题得解的欣慰,是受益群体绽开的笑脸。去年,仅被列为重点督办的13件提案,就有5位副省长和9位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参与督办,他们扑下身子,带队走进基层,开展督办调研14次,召开专题办理座谈会5场,形成调研报告9份。77条提案意见建议被采纳或体现在有关政策措施中。
《关于加强福建省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建议》的提案,通过调研、考察和召开办理座谈会等督办活动,提出了进一步理顺职业病防治监管职能、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技术队伍和监督队伍建设等新建议,引起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关于加强农村教育的多个提案,省教育厅积极采纳。如,推动福建全省建立了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县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三年核增6500个编制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到2012年底将福建全省农村教师轮训一遍,等等。
加强福建省青少年网络环境健康建设的建议和加强学校及周边安全管理和整治的建议,推动了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特别是福建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专职保安员,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健康安全。
建立福建省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福建省科普场馆建设的建议,推动《福建省科普馆建设平台规划》的出台……
“视角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建议更务实、更可行。2010年的一桩桩关乎民生的提案、建议都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体现了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专委会参政议政的水平。”一位提案承办单位的领导感慨地说。
广开言路,畅通渠道力促民事
如今,福建省不少社区的老人不再担心儿女不在家时,自己没人照顾了,只要到所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登记一下,就能搬进去住,享受养老服务。从2010年起,福建省建立了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补助3000万元。这一惠民政策的出台,得益于政协信息专报件《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议》的推动。
注重广开言路,突出党派性、界别性,充分发挥福建全省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政协委员的重要作用,全面收集群众衣食住行、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微观层面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民生事业发展理念、规划、管理等宏观层面的决策参考,这是2010年福建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着力点。一些专业性强的民生问题,福建省政协有针对性地向有专业特长的委员或相关界别约稿。
一年之中,福建省政协向全国政协办公厅、福建省委、省政府报送与民生相关的社情民意信息高达500多件。省会中心城市人民群众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尽早建立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新农村建设中应关注村民的要求和呼声、免费为贫困老区村妇女开展“两癌”检查、尽快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让盲道真正成为盲人的“绿色通道”……一件件党派团体和委员们掌握的新鲜有价值的社情民意,通过政协信息“直通车”渠道,迅速送达决策层,使更多“势单力薄”的社会阶层得以表达利益诉求。
建立和完善食品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等信息专报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建议,推动福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公用行业服务网点入驻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便民服务项目;规划城市房屋拆迁的建议,受到福建省领导高度重视,推动了省监察厅对福建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的依法行政情况开展综合监察,严肃查处拆迁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福建省政协正是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创新举措,广开言路,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促使许多有关民生的实际问题得到突破性解决,用真知灼见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