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采取BT方式建设。“泉港有大石化和深水岸线资源作支撑,发展石化比较优势明显,前景看好。”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总经理王建岳说,这是公司在福建投资的最大公共基础配套建设项目。
由包括中交集团在内的央企、地方大型国企组成的“国家队”,携212亿元大单进军泉港石化、循环经济、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成为千亿石化产业基地强劲的发展引擎。
“从石化制造业到港口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再到公共设施,大型央企、国企多领域投资泉港,表明这些在市场上握有重要话语权的行业巨头对泉港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泉港区从打基础、上规模向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跨越的步伐正在加快。”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碧玉说。
承接大石化的标杆如何树起
产业链、市场、配套、品牌等优势叠加又互为衍生,使泉港成为海西承接大石化的标杆之地。
去年5月完成资产重组,9月年万吨产能尼龙66生产线投产填补福建省空白,亚洲最大尼龙66切片生产商——中平能化集团布局泉港动作迅速。“通过资产重组,公司享有集团可靠的原料保障和核心技术,又邻近华南、台湾市场,优势明显。” 中平神马(福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肖新斌说,公司计划3年内创建年产4.5万吨尼龙66盐项目和4万吨尼龙66切片项目,年产值可达10亿元。尼龙66切片是工程塑料主要品种,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等领域。
在抢滩泉港的热潮中,中平神马、中建北新等“国家队”新面孔格外抢眼。泉港靠什么吸引了它们?
作为福建最早集中开发的石化产业区域,泉港集聚了资源优势和邻近福厦泉的市场优势。去年11月,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泉港坐拥石化上游原料优势;芳烃、环己酮、尼龙66等填补省内空白的中游产品,也已在泉港规模化生产。目前,泉港石化企业可生产20多个类别石化中上游产品,年产千万吨以上,可为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优势制造业提供重要化工原料。去年前11个月,泉港石化产值554亿元,同比增长108%,产销两旺。
港口物流优势和大工业配套,更为泉港承接大石化项目助力。目前,联合石化、泰山石化等化工油品码头年吞吐能力达1050万吨,63家物流企业入驻泉港,形成海上、公路、铁路、管道运输网络。在24.5平方公里的石化工业园区内,有LNG燃气门站,有热电联供项目供应多种蒸汽,林德气林可供应多种稀有气体,园区公用管廊可统一供气供热。
此外,作为国家九大炼油基地之一和中国石油化工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泉港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品牌效应。
目前,泉港已有57家石化企业,总投资590多亿元。去年前11个月,洽谈签约19个石化大项目,总投资235亿元,己内酰胺、甲乙酮等石化产业链重要环节填补到位。
新增长极如何舞活龙头
以大项目支撑产业集群,通过强强联合形成“榕树效应”,加快向产业体系和石化基地整体建设转变,泉港竞争优势日增。
中石化计划投资107亿元,在现有福炼一体化项目产能基础上实施乙烯改造拓建项目,形成16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产能;中国水电通过BT方式,计划投资40亿元参与6个市政项目,中交集团参与南垦石化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大手笔,为泉港打造福建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千亿石化产业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作为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泉港以填补产业空白为目标,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国企参与产业链对接延伸,做大做强石化板块经济。为选好选准项目,泉港推行项目准入制,行业专家加入项目准入评审组,综合评审拟入驻项目。
在龙头型、基地型企业的带动下,泉港石化企业间进行产品互供和产业合作衍生,发展势头强劲。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2008年、2009年,泉港石化产业依然快速增长,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300亿元,石化企业化“危”为“机”,密集出手,以大项目先行一步抢占后危机时代先机。如福橡集团以联合石化的丁二烯为原料,投资约12亿元建设填补省内空白的10万吨丁苯橡胶项目和5万吨顺丁橡胶项目。
如果石化是榕树的主干,临港工业、循环经济等延伸出的产业群则是枝条。泉港借助大石化这一主干,引来企业参与港口物流、公共基础配套等开发,产业集聚的根系越来越发达。
泉港开发之初,肖厝港口资源早已让行业巨头们怦然心动。中石化在福建首笔投资,就是建设福建首个10万吨码头和福建炼油厂。目前,泉港已建成1—10万吨级码头7座,成为闽赣地区石化产品、粮油、煤炭等大宗产品的集疏运中心。去年前11个月,从肖厝口岸进口的268.2万吨煤炭中,约有52%运往江西、三明等内陆地区。
如今,在大项目林立的肖厝港海岸线,又有一批大项目加快落子。泰山集团计划投资约17亿元在洋屿片区建设9座化工泊位和150万立方米化工罐区,今年二期项目竣工后,将形成每年2000万吨化工品中转量,有望成为福建首个期货交易库;福建能源集团增资21.41亿元,开发6座10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这些项目投产后,泉港港口年吞吐能力可破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