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气象专家告诉记者,“鲇鱼”是韩国人取的名字,它此次“二破一平”福建省台风纪录:
首先,根据资料记载,1973年10月10日登陆龙海的第15号台风,曾经是登陆福建省最晚的台风。但如今,“鲇鱼”登陆福建省不仅整整推迟了13天,还是首次汛期过后有台风登陆福建省,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省最晚的台风。
其次,“鲇鱼”也是登陆福建省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分析台风“鲇鱼”的生命史,在10月17日夜里-18日白天,台风“鲇鱼”近中心风力超过17级、风速达72米/秒,是本世纪以来的最强台风,堪比登陆美国的“卡特尼娜”台风;登陆漳浦时,近中心最大风力13级、风速达38米/秒,是登陆福建省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
再次, “鲇鱼”是继“南川”、“狮子山”、“莫兰蒂”、“凡亚比”之后,今年在福建省登陆的第5个台风,追平了1990年登陆福建台风个数(5个)的纪录,使今年成为历史上福建省登陆台风数量最多的年份之一。 同时,今年台风呈现出“空间、时间”密集的特点。其中,“狮子山”、“凡亚比”、“鲇鱼”三者均在福建漳浦登陆;而8月底40个小时内先后生成了“狮子山”、“圆规”、“南川”3个台风 ,这些在台风史上都较为少见。
省气象台高工林毅表示,此次“鲇鱼”路径复杂多变,诡异的路径在秋季台风中实属罕见。一般来说,这个季节的秋台受太平洋上“海温低、副高强”的影响,基本都向海南、广东、广西等偏西方向行进。但“鲇鱼”在西太平洋形成初期先是西行为主,18日进入南海后却缓慢少动,甚至出现停滞打转现象,然后往偏北方向移动,越过海南、广州朝福建而来。
为何“鲇鱼”如此怪异、姗姗来迟?林毅说,这主要是由于“鲇鱼”进入南海后,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副高,而北面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形成低压,多方力量“角逐”,反而使“鲇鱼”处于一个均压场中,引导气流不明显,因此移动速度缓慢。在海上“游”了十天九夜后,“鲇鱼”才在三股力量“博弈”下,“转”了个90度的直角,登陆闽南沿海。
林毅告诉记者,秋季台风受冷空气影响减弱较快,但会给福建省带来短时局地强降水;而25日起又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受其及“鲇鱼”残余云系影响,25日至26日福建全省范围又有一次降水过程。因此,未来三天各地仍要保持警惕,注意防范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26日以后,受冷空气影响,福建全省开始有一个大幅度降温过程。其中,中北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7-10℃;南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4-7℃,市民可提早做好准备。
此外,有关专家表示,虽然已近11月,但目前西北太平洋的海温条件依旧适宜台风生成,后期仍可能有台风影响我国华南地区和南海海域。本报记者 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