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63.6%的农民工子女亟需精神关爱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7
11日15时,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青年志愿者陈丽慧照例来到福州市前屿小学,给浦娅等5位小朋友复习功课。这些孩子有个特殊的名字——“农民工子弟”。他们从小跟随父母从外地来福州读书,是一群早当家的孩子。

当下,福建省的流动人群已逐渐从个人扩大到家庭。流动适龄儿童的成长,特别是随父母进城务工的“流动花朵”,应接受什么样的成长辅导,正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1周年之际,团福建省委对福建全省367957名农民工子女做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3.6%的孩子表示更需精神上的帮助,如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只有36.4%的孩子表示,更需物质上的帮助,比如爱心捐赠。

在前屿小学校长池国雄看来,这份调查数据反映出社会对农民工子女认识的滞后。“我们学校目前共有647名学生,90%左右是农民工子女。四年多来,我们开展‘争做文明都市人’、‘争当四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池国雄说,“可是,单靠学校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教育不可或缺。”

陈丽慧是福建网龙网络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员。今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加入到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每周有一个下午,她和同小组的志愿者都会轮流前往前屿小学做课后辅导,风雨无阻。

从第一次的拘谨,到后来的无话不谈,陈丽慧和孩子们感情愈发深厚。但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们似乎更愿意和她聊一些成长方面的问题,常常留恋地问她下次会不会来,并不只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能不能提升。

“与城里的孩子比起来,农民工子女的性格相对内向,很少主动提问。”陈丽慧说,“我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虽然有的父母晚上6点左右就下班回家,但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更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哪些困惑。”

另一方面,陈丽慧发现,农民工子女时常会得到一些企业和社会人士的爱心捐赠,但是这些捐赠只停留在书包等文具层面上,极少有人会在捐赠时多留一会儿,和这些孩子们谈心,更鲜有专程过来陪孩子谈心的人。“这些孩子在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带有原籍地的深深烙印。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失落感。可当他们的精神生活受到损害时,大人们的关心不够,这是他们忧伤的又一大因素。”陈丽慧说。

据了解,团福建省委正在省内若干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试点,招募志愿者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这些志愿者小组(或团队)以结对子的方式,在农民工子女当中集中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担当孩子们课余生活中的“代理老师”、“代理家长”。

团福建省委书记赖军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送书包、送文具的工作,也不是一个简单地教孩子功课的工作,更不能出现被服务、被志愿的现象,关键在于了解农民工子女最切实的需求,在于如何辅导孩子,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更好地配合。”(储白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