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0年,滨海新区完成了从经济区到行政区的重要转身,成功破解了体制困局。
更多的破局之举,已经或正在这块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里“上演”。
金融、科技、涉外经济、土地管理、行政管理……只要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就大胆试、大胆闯。滨海新区正逐步成为改革创新的先导区。
“我们要把先行先试权用到极致。”正如新区党政干部里流行的这句话所言,创新的滨海厚积薄发,乘着东风,扬帆再起航!
新体制——精简高效,权责分明。滨海从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分类行政审批体系入手,破解了加快发展的体制困局
过去,滨海新区下辖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若干个功能区,内部存在着行政区与功能区之间的体制摩擦,制约着滨海新区的发展。
力求突破的新区,一直在等待时机到来。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既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各方优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
同年10月31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出台。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始实施、推行。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滨海新区行政区。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仅仅15天时间内,新区相继召开了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产生了第一届领导机构。
一系列改革措施旋即登场——
建立统一大部制行政架构。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塘沽、汉沽、大港区现行建制,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辖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全境。
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同级机构比原有3个行政区大幅度精简,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也大大减少,改革后的区委、区政府一共27个部门,规模为全国最小。
建立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管理体系,组建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成立塘沽、汉沽、大港3个工委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保留经济管理职能;另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成立9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在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眼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盖房子”,而建立一个精简、高效、集中的审批体制,是给这幢房子进行“内装修”,其目的,是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和自主创新权。
滨海的审批体制改革强势推进——
明确市里和新区的审批权限和事项划分,凡属于天津市权限范围内的,新区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原则上都下放给新区;凡新区能办的事,支持先行先试;凡新区需要报送国家审批的事项,市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审批,按程序报送。
明确新区与城区、功能区、街镇的审批权限和事项划分,实现各企业、功能区和居民的所有事项在新区内就可以办理,真正做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
推出“强街强镇”计划,构建“一级政府,分类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多的职能和任务向基层分解。
如今,滨海新区分类行政审批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区政府集中行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等事关全局发展的审批事项,其他事项均下放至城区和功能区管委会。城区和功能区管委会在原审批权限基本不变的基础上,享有“扩大的区级权限”,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审批管理主体。街镇作为基层服务主体,承担户籍、生育、优抚、社保等便民服务事项,使群众日常生活服务“不出街镇”。
轮番出台的改革措施,破解了困扰滨海新区许久的体制困局,仿佛是一剂剂强心针,让滨海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成效——先行突破,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率先启动,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基地建设成效初显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要求,滨海新区将推进包括十项重点内容的改革,其中金融改革创新最受瞩目。《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要求天津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天津的金融改革先行突破,如火如荼——
2005年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天津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是国务院特批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试点的我国首个利用国内资金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
2006年2月16日,渤海银行在天津开业,这是国内首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6年12月9日,滨海新区首家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开全国港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先河。
2008年3月23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正式运营,并与美国博乐、软银赛富、德丰杰和国科瑞华4家国际知名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签署意向书,协议基金规模将达到47亿元。
2009年6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期间,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标志性区域——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与首期进驻企业签约。
今年1月20日,8家知名私募股权基金企业集体入驻滨海新区,使滨海新区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超过212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基金中心”。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22家基金中,有16家在滨海新区注册。
今年6月3日,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服务平台在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投入试运营。
……
这些数字和活动,清晰地反映出滨海新区在金融改革方面的创新思路:重点围绕着拓宽直接融资、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要素资本市场、推进外汇改革试点。
“立足于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已寻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天津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孟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滨海新区的“金融路径”重在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探索弥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足的创新之路。
目前,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是国内最大的专业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平台,该中心入驻基金及管理公司140家,管理资金规模1000亿元人民币。
在完善金融服务方面,滨海新区已连续举办三届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全球性私募股权基金盛会;以渣打银行科技信息营运中心为代表,工、农、中、建等一批银行,已经或准备将各种类型的后台服务中心设在滨海新区。
金融改革创新率先启动、持续推进,成为滨海先行先试的新亮点,有效缓解了滨海发展资金制约,成为推进滨海发展的助推器。
新动力——创新思路,分进合击。土地管理、人才体系、保障性住房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深度推进,成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初以来,新区在推进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土地管理、保障性住房、人才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等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
滨海新区有1200平方公里土地属于盐碱荒地,但大都规划为农田,虽高度盐碱化不适合耕作,若要将其改变为工业用地,在法律上难以突破。
为了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约束的难题,新区开始在华明镇进行以“宅基地换房”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在国家现行的政策法律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农民用自己的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而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以前,滨海新区的土地交易都是随时推出土地,成熟一块推出一块。人们只能依靠经常上网或者随时翻阅报纸来搜集查找信息。
今年2月10日,滨海新区开始实施以土地交易日为代表的土地集中交易制度。把每月10日定为土地集中交易日。新区范围所有经营性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经滨海新区土地管理委员在对出让方案进行会审并通过后,于每月10日10时在土地交易市场集中推出。
建立集中发布制度后,企业就像走进一个土地的“超级市场”,可以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里了解到最新的土地交易信息。此外,这里不仅详实列出了出让地块的信息,同时还标明了对地块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指标,企业拿到“打包”的地块后,不必再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而一项项与相关单位接洽,不仅有助于节福建省企业的人力,也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
新区建设,人才是核心。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滨海新区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对人才的用心。
7月8日,记者来到滨海新区“中国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指挥中心采访。看见实时监控大屏幕前,20多位年轻的程序技术员有序地忙碌着。一堆坐椅当中,有8张椅子的背后贴着红色的五角星。坐在这种椅子上的技术人员,每人面前放着两个小显示屏。
“这是我们的高级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说,“他们是我们引进的高级人才,每个人都至少会两种以上的操作程序。”而这些员工,无论是否具有天津市户籍,很快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公寓。
今年7月初,滨海新区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了包括“制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等十项人才工作,度身定制人才政策,滨海新区人才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龙头项目多,配套的中小企业不够活跃是目前滨海新区招商引资遇到的瓶颈。但是新区不断创新招商方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招商路。
滨海新区商务委员会投资管理处处长朱长存,负责新区投资管理工作。她告诉记者,针对“产业链招商”,新区成立了8个重点招商项目推动小组,为项目提供从洽谈、签约、报件、建设、投产全程跟踪服务。这种“保姆式”六星级服务,还包括开展项目咨询、注册登记、规划建设、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生活配套。
而针对“以商招商”,新区建立了招商联动机制,制定了招商项目月报制度和定期工作讲评制度,并通过召开商务工作会议、招商引资和外贸工作季度点评会、招商引资工作月例会等会议,确保招商科学稳步进行。
与此同时,其他各项改革也不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
社会保障性住房体制及其运作机制改革平稳启动,摸清了底数,选好了地点,出台了相关政策、标准和程序,并完成了设计、开工、建设配套等一系列准备。参照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滨海新区特点,目前,新区保障性住房已确定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蓝白领公寓四种形式。
医疗卫生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方案已日臻成熟。
滨海新区在涉外经贸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环保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正一一破局。
主动出击,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突破”、“破局”、“创新”在滨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正成为推动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报记者 储白珊 阮锡桂 林世雄 赖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