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世界的滨海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0
渤海之滨,一片现代化新区正强势崛起,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这里,曾经是大片大片荒芜的盐碱滩,如今高楼林立,一个个大企业拔地而起;

这里,曾经是长年沉寂的土地,如今高速发展,像一个沸腾的大工地。1994年生产总值仅为112.36亿元,2009年增至3810.67亿元,以不到全市1/5区域承载了全市半数以上经济总量。今年1-6月,其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增速再创新高,分别达37.3%、38.1%、36.1%。

这里,就是天津滨海新区,一个正在快速发动的经济引擎,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福建党政代表团考察天津前夕,本报采访组走进滨海新区,感受着“滨海速度”创造的奇迹,寻找着“滨海模式”带来的启示,深受感染,深受震撼。

高站位—— 欲成大事,先谋大局。以开阔的胸襟和世界眼光谋划新区发展,打造“世界的滨海”

1994年,根据邓小平在天津的视察讲话,比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决定在东部沿海设立经济区。

时隔13年,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滨海新区行政区。

滨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滨海新区,要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欲成大事,先谋大局。

“滨海新区不仅是天津的滨海,中国的滨海,更是世界的滨海。”当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来临时,天津市解放思想,提升站位,以世界的眼光,谋划滨海战略布局。

“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用16个字概括出天津的未来发展方向。“双城战略”,首次提出把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两个中心,这等于要在滨海再造一个天津。

机遇当前,滨海人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成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将这样的发展目标细化,新区建设伊始即以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天津专门成立了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选派230多名规划骨干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世界眼光,引进国际先进规划理念。聘请海内外50多家高水平设计团队,荟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顶尖设计人才,吸收美国SOM公司、英国atkins公司、法国夏邦杰等国际领先设计集团加盟滨海新区规划。最终形成了“一城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

“一城”即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双港”即现有天津港区和新开发建设的南港区;“九区”,指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中新生态城、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

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将滨海新区开发的宏图大略和具体任务,不仅实实在在地摆在天津上下和每一个滨海人面前,也把世界的眼光吸引、聚集到滨海来。

记者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指挥部大楼前看到,52只旗杆一字摆开,52面旗子猎猎作响。“中国于家堡,世界金融区”,巨幅的广告牌直扑眼帘。

“除了中间国旗,每面旗都代表一个已开工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于家堡金融区和响螺湾商务区2个片区。”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介绍,目前,于家堡1平方公里起步区里,金融创新服务中心、股权交易所、矿业权交易所、渤海银行大厦等12个项目已经落户。响螺湾商务区,39个项目、48栋楼宇全部开工建设。

“天津于家堡预计投资2000亿元,占地386万平方米,规划120个地块,也就是120个项目,将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区。”商务区负责人意气风发。

在北塘片区,正全力打造国际会议中心、中小企业总部区、北塘小镇和特色旅游区;

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7.9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建设全面推进,德国西门子、美国波音、韩国LG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在天津临港工业区,正加快围海造地,着力打造“中国北方以重型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生态型临港工业区”。从0到80平方公里,滨海人正演绎“精卫填海”的建设奇迹。

……

承载了跨越发展的梦想,滨海新区行政区一启动,就站上了发展制高点。

高起点——谋而后动,动则必成。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世界产业发展的变局,把目标瞄准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占据产业发展的高点

滨海新区建设,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

这里有空间、有土地、有政策、有国家战略。发挥这些优势,滨海在项目引进上,瞄准体量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7月6日,记者来到空港物流加工区空客天津总装公司采访,映入眼帘的是由红黄两色工装夹具组成的4个站位,厂房顶部纵横交错着一部部天车,中外技术工人正在忙碌组装。

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是空客在欧洲以外的第一条飞机总装线。公司副总经理徐岗告诉记者,自2009年5月18日首架A320飞机试飞,至2010年7月已完成23架飞机交付,到2011年年底将达到月产4架的成熟速度。

空中客车只是近年来落户滨海的众多高端项目之一——

2007年底,总投资45亿元的大火箭项目正式开工,运载火箭实现“滨海造”。

2009年2月,注册资本达80亿元的中航直升机基地项目落户滨海,到2017年,年产各类直升机将可达300余架,预计占全球年产量的15%-20%。

2010年9月,铁路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天津检修基地将在临港工业区建成投产。

……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三星电子等120多家在此投资兴建了280余家企业,70多家大型央企相继抢滩滨海,构成滨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引领先机。产业发展上,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滨海人把眼光瞄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科学和技术突破,进而引领产业突破。滨海人把目标瞄准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

以新能源为例,目前在滨海高新区已经汇集了众多新能源开发领域的龙头企业和研究单位,围绕贮能电池、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四大板块发展,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滨海新区商务委朱长存说,滨海新区的新能源产业近五年来一直保持年均40%的发展速度。

区域联动。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区域发展。

“我们不仅把项目作为增强实力的环节,也把项目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手段,争取建设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产业。”滨海新区发改委负责人如是表示。

2010年1月16日,百万吨乙烯项目投产。坐落于大乙烯项目周边的南港区域、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等区域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与此同时,与其相距仅13公里的南港轻纺工业园开工建设。滨海新区将以南港区域为依托,形成“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完整石化产业链,形成从“原油”到“纺织面料”的完整体系,而这一体系形成后,每年创造的产值将超过100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天津。

从无到有,再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滨海新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八大高端制造业高地初步形成。滨海新区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勇立世界经济发展潮头!

高品质——深谋远虑,登高望远。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发展方式转变,诠释发展责任,打造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探访滨海,记者还强烈感到,新区建设者们不仅抓产业,更为把滨海建成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而殚精竭虑。

从不毛之地到宜居新城。中新生态城的建设者们正在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事业!

生态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孟宪章介绍说,这块过去无人居住的荒地,30平方公里范围内,1/3是废弃盐田,1/3盐碱地,1/3污染水面、土壤盐化、淡水缺乏。2007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在此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城规划人口35万,10年内基本建成。

“这里将是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孟宪章自豪地说,“连续3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是‘绿色’建筑,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

“绿色”二字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建筑使用的都是节能环保材料;住宅中配备的设施都是有益健康的;楼体、门窗合理设计,起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明显减少了空调用电的消耗;采用智能化技术对房屋进行整体设计;区域内90%以上出行都靠轨道、电动汽车等绿色交通,减少了碳排放。

生态城试验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的样板和典范。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实现绿色发展既是滨海新区的发展责任,也是滨海新区多年来全力追求的发展路径。

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域之一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北疆电厂作为新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试点项目,构筑起了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于2008年设立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如今,从电动汽车配件到电动汽车整车,从膜处理到海水淡化,从风机电机到巨大的风叶,滨海新区已经初步形成全国体量最大、技术最多、门类最为齐全的绿色科技产业集群。

滨海新区还以自然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构筑新区生态控制线。去年新增绿化面积1322万平方米。未来3年,新区将重点实施道路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四大系统工程,预计建设工程项目300个,总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滨海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写就科学发展的新篇章,成为中国崛起的又一个支点!(本报记者 阮锡桂 林世雄 赖文忠 储白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