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潮急。
在海峡西岸,人们见惯大自然的潮落潮涨,但回眸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经济运行轨迹,福建的干部群众仍感惊心动魄:从年初跌入低谷,到年中企稳回升,再到年终以大阳线收官,福建全省GDP实现12%的增长。
这一年,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意见》出台的重大机遇,在一系列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这一年,央企大举入闽,大项目接二连三落地,产业集聚成为推动经济稳步回升重要引擎;许多闽企在中央和省里出台政策引导下着力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拓展市场,转“危”为“机”,逆势飘红。
这一年,福建省就业创业政策更积极,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更优化,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理念毫不动摇。
……
逆水行舟,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坚定。福建的决策者和干部群众无不深切地认识到,正是缘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拥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制胜法宝;
砥砺奋进,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自信。要推动福建发展、海西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新的一年里,必须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以转变谋发展,以发展促转变,我们等不起、慢不得,更坐不住!
自冬经春,海西潮涌连天,一浪急过一浪。
凝心聚力 加快转变
随着国务院《意见》的出台,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意味着国家使命:在沿海新脉动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带动中西部,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海西将怎样担负起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和引领责任?
机遇与挑战并存。福建省委、省政府带领福建全省人民走过“最困难的一年”,还要面对经济发展“最复杂的一年”,前面的路,会有什么样的挑战?机遇在哪里?
听民声,寻对策,谋共识,决策者马不停蹄深入基层。
请看一份行程表:去年12月2日,厦门;3日,福州;16日,龙岩;17日,三明;今年1月7日,宁德;15日,南平;16日,漳州;20日,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刚刚履新的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和省长黄小晶等福建省领导接连奔赴八闽各地,与基层干部群众、企业家、台商、科技人员倾心交谈,和风细雨,细致入微。
摆困难,查问题,加快转变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越来越强烈。
登高远望,福建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处在两大三角洲之间,既能互利互补,更有竞争压力,谁转变得快,谁就争得核心竞争力,争得发展主动权;俯身而察,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这一切表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海西建设,已是刻不容缓。
加快转变,需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中央支持加快海西建设这个大机遇,就是福建全省上下多年来不等不靠、敢闯敢试干出来的。在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福建省领导坦露心声:不能走盲目追求产值、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只有对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海西经济才能成功转型;而那些在金融危机“倒逼”中依靠创新、升级实现绝地突围的地方和企业典型,成了深入基层时大家热议的话题。
看亮点,理思路,思考在深化、升华,加快转变的突破口愈发明晰。
如何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青口汽车城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有福建省重点打造的大型汽车生产基地,目前不仅拥有东南汽车、福建戴姆勒汽车两家大型知名企业,而且吸引了数百家上下游企业。优化结构,要形成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如何营造环境,做大新兴产业?两家台企让人深受启发。友达光电抓住平板显示产业快速增长机遇,不断扩大产能。台湾冠捷集团在大陆规划的最重要的生产、研发实体——冠捷科技同样发展良好,按照规划2011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闽台产业对接,要瞄准科技前沿;
如何依托人才,实现自主创新?福州软件园集聚了1300多名各类人才,去年前10个月实现技工贸收入97亿元。福建省领导说,一定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出台政策,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良好氛围;
……
一次次走访,一场场座谈,决策者与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信心满满。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海西先行先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了最热门的关键词。推进海西建设需要先行先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需要突破。“我认为,先行,就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先试,就是深化改革开放干在前。”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一席话铿锵有力。“希望企业实行优化重组,在集约发展中形成产业群的协同竞争优势。让我们共同努力。”省长黄小晶的话语坚定恳切。
上下同心,福建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关键,凝心聚力,推进海西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