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打造两岸科普交流的“桥头堡”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4

9月19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

与往年相比,今年科普日福建主会场的活动特别不同。因为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下属的921地震教育园区带来了一大批自己创作的各类科普小游戏和展品,让今年的科普日富有“台湾味”。闽台科普界“亲密接触”,也碰撞出扩大合作的朵朵火花。

   感受“精细”的魅力

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区,可以感受到台湾科普教育的精细化、专业化。

很多科学原理和防震减灾常识,被简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小游戏和一件件形象的小展品,再配以朗朗上口的名称。如,“三只小猪盖房子”,把建筑工程与安全观念转化为童话故事,让小朋友在游戏中感受什么地方适合盖房子,什么地方盖的房子容易受损倒塌;妙“管”家,让父母与小朋友用吸管搭建球型建筑,体验球型建筑最省材料、不用柱子却又最坚固的妙处;“全民最大挡”,让观众自己设计拦阻性坝体,并用乒乓球、大小弹球模拟泥石流,既能学习泥石流防灾知识,又能思考泥石流来袭时该不该“挡”、如何“挡”等问题;“打通墙面与顶楼加盖实验”,在共振板上用磁铁模拟装修时被打通的墙面和正常的墙面等实物,通过实验让人们感受地震来临时什么样的墙面将首先倒塌,提醒人们装修房屋时不要乱改乱敲……

“每个科普创意一般都要花半年时间来设计。” 921地震教育园区主任吴德棋告诉记者,台湾科普展品要求把高深的道理转化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小朋友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牢记在心,因此每个创意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要考虑年龄层次的划分,921地震教育园区把科普项目分为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几个档次来设计;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科学内涵,还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考量,考虑项目的形象性、趣味性、互动性,情节能否扣人心弦、是否太悲伤,是否适合中国文化,动态与静态的比例等等,还要考虑每个项目与园区其他项目如何衔接,能不能构成一个系统等等。就连每个项目的名字都要有创意。

  闽台科普互补空间大

活动之余,闽台科普界也展开了深度的交流,相互介绍了各自在科学普及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加深合作之计。省科技馆馆长林学理说,除了在科普项目设计的精细化、专业化外,台湾科普教育的理念、机制、管理等方面都有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之处。

另外,台湾的科普与教育紧密结合,各科学博物馆本身就是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博物馆会把每一个科普项目的创意,活动组织流程等细节在互联网上公布,供教育机构学习选用;其他教育机构还经常对科普项目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形成了科普资源社会共用、共同完善的机制。一些学校和县市教育部门还建立了“科老师”制度,固定的“科老师”定期到科学博物馆选择学习科普项目,并对“科老师”进行定期考核。“我们把地震教育园区做成一个科普项目的超市,让学校老师、青少年和其他社会大众到这里能选择自己需要的项目。” 吴德棋说。

此外,921地震教育园区也建立了完善的义工制度,包括对义工的培养、选择任用、考核、进阶、奖励等,形成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科普工作的局面。

  欲借海西拓展两岸合作

此次来闽,吴德棋向福建省科技馆提出了一个要求:让福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学会921园区科普作品的操作方式,并要进行考核。他说,希望921园区的科普作品能在福建扎根,进而向大陆其他地方推广,并借助福建的牵线搭桥,进一步扩大与大陆其他地方科普界的交流合作。

这一想法与省科技馆不谋而合。今年初,省科技馆就提出要着力打造“海峡两岸科普嘉年华”系列活动,推进闽台之间科普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此次就是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林学理说,闽台之间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台湾的大部分科普作品不需转化就能为福建大众服务。比如,台湾很多科普作品就是用闽南语来命名的,这些名称拿到福建来也能被很好地理解。因此,海峡两岸科普交流,海西理当成为“桥头堡”。

福建省科普界人士纷纷表示,将利用自己熟悉大陆和台湾科普界的优势,一方面推动更多台湾科普作品在福建扎根后向大陆其他地方推广;另一方面推动大陆其他省与台湾科普界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 赖文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