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福州不仅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在1000多年前,还有名茶鼓山半岩茶一度成为贡茶?
鼓山风景区管理处经一年多时间调查摸底发现,鼓山半岩茶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之后虽然走向没落,但是依然在鼓山遗存下诸多的茶文化遗迹。
7日,10多名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家应邀与鼓山风景区管理处研讨。专家们呼吁,鼓山茶文化是历史名山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好鼓山茶文化迫在眉睫。
鼓山产茶历史悠久
鼓山风景区管理处总工程师林诚介绍,根据现存的资料分析,鼓山产茶之地位于主峰的半山腰,茶园依岩壁而建,半岩茶可能因此而得名。据悉,现今鼓山依然保留有一个古茶园,即沿登山古道经半山亭到“路通仙苑”,沿“桃源洞口”向东至舍利窟、芙蓉溪一带。
记者7日随团前往考察时,看到古茶园所在的地形类似民间竹编而成的“笊篱”,山谷中植被保留良好,有一片开阔的坡地,能享受到阳光的照射,坡地四周是参天的松柏树。据介绍,此地是鼓山上雾气最多、时间保留最长的地方,而且土壤相当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文字记载,鼓山产名茶已有近1100年历史。《中国茶经》(1992年出版)根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史料进行整理,介绍了50余种唐代名茶,其中记载:“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有关著述还记载,公元908年(即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将犯人关在鼓山种茶。专家们表示,鼓山种茶的历史,应当再往前推,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予以验证。
虽然关于鼓山种茶史现存文字多为片言只语,但是现今的鼓山仍残留着许多茶文化遗存,如诗词艺文、古道上茶亭遗址、记茶事石碑、旧茶园遗址、水晶山茶园、以茶命名的茶洋山景点、名泉龙头泉,以及涌泉寺沿袭至今的普茶习俗等等,这些文化遗存承载着深厚的鼓山文化。
林诚介绍,历代闽王与高僧多有交流,并倡导“吃茶”之道,是古代鼓山茶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查阅的资料,林诚还发现,鼓山茶的历史延续时间很长,到明清时期,一些士族与寺僧往来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鼓山茶的发展,现存的文句就有“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最早有广州、泉州、福州3个口岸,同期,鼓山茶种植面积扩展到凤池、茶洋山、鼓岭等地。民国时期,鼓山半岩茶才退出名茶的历史大舞台。
鼓山涌泉寺大年三十普茶习俗成为鼓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某禅门的住持,还专门在大年三十率领一班僧众到涌泉寺观摩普茶。
鼓山茶文化有望受保护
7日,茶学专家们在鼓山喝水岩下的坑涧峭壁上还发现了一株野生茶树。
经过现场考察,专家们对鼓山茶文化历史啧啧称赞。詹梓金教授说:“我在福州生活了近50年,从事茶学工作也有数十年,第一次发现鼓山半岩茶有这么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倍感兴奋。”詹教授建议,有关方面应抓紧对古茶园进行整理,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保护,在恢复鼓山半岩茶种植时,要特别保护种植半岩茶的绿茶特征,同时还要做好鼓山茶文化的系统整理、宣传。
福建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乃兴研究员说,有关方面在保护、发展鼓山半岩茶时,应将其融入福州的茶产业规划,对福州茉莉花茶、鼓山半岩茶、方山露芽三大名茶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形成福州特色的茶产业、茶文化。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福建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金心怡教授表示,学院方面愿意与有关方面相互配合,对鼓山半岩茶今后的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鼓山风景区管理处主任邱泰斌则表示,将把鼓山茶文化纳入鼓山文化管理,今后将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鼓山茶文化遗址遗迹的整理,对其进行恢复、重建,并将鼓山茶文化整合进鼓山的旅游体系,提升国家级景区的文化品位。同时,管理处还将进一步查找、完善鼓山茶文化的史料,并将会同有关部门,探寻鼓山茶文化的保护、发展之路。(朱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