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洋就像天工地匠盗下天笔,描绘出的一幅绝版奇观。(缪洪通/图)
屏南千乘桥有中国最美廊桥之誉。(资料图)
鸳鸯溪景区内的“凌云栈道”是福建省第一条人工栈道。(资料图)
阳光蓝天白云,茂密的山林,谷底的溪水清澈透明。今天的屏南,像一个容貌清丽的婉约少女,笑迎八方游客前来感受这片亲水的天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从2005年的8.1%提高到2009年的52.04%,创造了“白水洋效应”。
回首过往,曾经名声赫赫的“中国夏香菇之乡”,为何放下昔日的产业优势,不种香菇种银耳,开始大规模的产业转型?看不见、捞不着好处的传统文化,屏南为何愿意花费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挖掘和保护?因为从2003年起,屏南选择了一条“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生态旅游强县”的道路。
机遇总青睐有准备的人。当白水洋这块未经污染的绝世美景遇到“伯乐”后,朴实、真诚的屏南人抓住发展机遇,用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出了一片灿烂天地!
“为了绿水青山,少种香菇吧!”
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了,但屏南人依然记得,香菇种植曾经是这个县的主导产业。1994年,屏南县荣获“中国夏香菇之乡”美誉。1997年,屏南县的香菇达到一年8000万袋的最高年产量。
福建省以62.98%的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绿”的省份,屏南则以76.2%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省位居前列。
然而,以香菇为主的木生食用菌产业,在2004年之前,是以牺牲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代价换取的。屏南食用菌专家张维瑞测算过,全县种植木生食用菌最多的一年达8000万袋,而每1000袋需耗费阔叶树1立方米左右,这样一年就得消耗阔叶林木8万多立方米。如果用卡车装运,每车装载5立方米,竟需要1600多部卡车!
改变缘于30名县人大代表的联名议案和县人大常委会的一项决定。2004年初,在屏南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县直、熙岭、寿山3个代表团30名代表不约而同地向大会提交了3个同题议案,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禁伐阔叶林,保护生态安全。
“以议案方式,3个代表团不约而同地提3份同一内容建议在县人大会议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尊镇说。
屏南雷厉风行地行动了。“每亩阔叶林涵养水源能力达300立方米以上,万亩阔叶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2004年10月22日,屏南县委、政府联合向全县人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信向群众说明了保护阔叶林这一“绿色水库”的意义,鼓励农村在政府的引导实行产业转型,让自己的家乡处处呈现“青山环抱小康村,绿色长绕丰裕居”的生态繁荣景象。信中疾呼:“为了青山绿水,为了子孙后代,少种香菇吧!”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从2004年起,屏南发布香菇生产禁令及时间表,禁止农民生产以木材为原料的香菇生产。
经过3年转型努力,到2007年,以银耳为主的非木生菌已经成功替代香菇为主的木生菌,成为该县食用菌主打产业之一。而且香菇的用料经技术攻关已不用以前的阔叶生态林种,改用桃枝、板栗枝等经济林种。
更可喜的是,从2004年到2007年,全县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从3329元增加到4260元。“可以说既保住了金山银山,又建设了青山绿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尊镇说。
“文化遗产研究办”的3次“变身”
今年9月,《中国民航》杂志上一篇题为《屏南的小城故事》的文章吸住了乘坐飞机的国内外乘客的目光。不少来自荷兰、加拿大、新加坡的外国游客因为这篇文章,纷纷慕名来小城屏南探访。
这是宝马中国文化之旅活动的参与者来到屏南后所作。文章写了屏南的水、廊桥和古村落。其中,文中提到的廊桥营造技艺,是宁德市首个世界级遗产。
2009年10月,屏南县主导申报的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申报成功,我们还特意下大力新建了一座木拱廊桥用于记录片拍摄,否则无法情景再现就没有足够感染力。”屏南县宣传部长周芬芳介绍道。
“这么多年的坚持,很不容易。”当屏南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屏南县宣传部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市宣传部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奖”时,周芬芳的内心感慨万千。
其实,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还鲜为人知的1999年,屏南县就开始着手整理四平戏剧本,自发地开始寻找和发掘本地传统文化。2001年,屏南四平戏挖掘与抢救领导小组成立,并抽调8名骨干组成工作组进村开展抢救工作。翌年,四平戏挖掘与抢救小组晋级为地方戏研究保护办公室(简称戏研办),不仅抽调宣传、文化、教育、艺术部门人员加盟,而且有了专门划拨的经费。2006年,戏研办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研究地方戏的基础上扩展到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民俗文化、手工艺、甘国宝传说故事等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头衔也随之变成了“屏南县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且不说几年来,屏南投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的资金多达200多万元,单看全县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世界级1个,国家级4个,省级9个,市级10个,县级40个,高居宁德各县市榜首,就足以说明屏南县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
记者还听说了这么一段幸运插曲。因为共同研究甘国宝文化,与台湾民间的“台湾甘国宝文化研究会”频繁往来,在该会的牵线下,今年5月,屏南县与台湾南投县签订了“台湾日月潭——福建白水洋旅游交流合作备忘录”。
这就是文化为媒为旅游开发插上的飞翔翅膀。
“屏南速度”创造旅游奇迹
“东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2003年以前,把白水洋比作这样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世佳人,一点也不为过。尽管早在1993年,屏南鸳鸯溪便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然而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白水洋,景区开发却基本停滞在原始状态。直到2003年11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卢展工第一次来到屏南白水洋考察,就对白水洋情有独钟,盛赞白水洋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
2004年,白水洋景区开发进入起步阶段。为了办好“第一届白水洋文化旅游节”,屏南县利用国债及自筹资金,短短5个月内,就把通往白水洋的公路进行了拓宽,达到3级公路标准。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也快马加鞭地进行,屏南旅游局的驾驶员对那段日子的建设速度深有体会:“累啊,每天都要往景区跑好几趟。”而当年,白水洋被列入福建旅游十大品牌之一,2005年,白水洋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游仁玲是屏南鸳鸯溪旅行社的创办人。2003年,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屏南注册第一家旅行社时,面对3本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简称总经证)的注册门槛,只有1本总经证的他犯了愁。连一家旅行社都没有的屏南如何发展旅游?!能否特事特办?屏南旅游局当即将情况向省局进行了汇报,下半年便得到特批——“允许先注册,一年内补齐3本证。”如今,屏南县旅行社的数目已经发展至24家,游仁玲的鸳鸯溪旅行社作为屏南最大的旅行社,年接待游客量最高时达5万人次。
2006年,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使屏南旅游出现关键性转折。她就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10月份白水洋的水已微凉,当穿着红色雨靴的吴仪站在一蹴而就的岩石铺就的白水洋当中,四顾群山滴翠,要不是被白水洋的绝妙风景打动,又怎么会当即拨通了国家旅游局局长的电话,并为白水洋欣然题下“奇特景观”呢?
不到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专程到宁德市白水洋、鲤鱼溪景区考察旅游工作,着重了解屏南白水洋景区的建设情况。随后3年,国家旅游局每年拨给屏南1000万旅游项目资金,福建省政府每年拨付500万配套资金。白水洋旅游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6年底,白水洋景区入选全国“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线路”。随着名声远扬,游客人数激增,一些问题凸显了出来。如旅游旺季住宿难题,2007年尤为明显,桑拿房的床位最高时甚至涨到200多元。针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屏南立即制定出台了相关对策,如对建三星级以上宾馆的奖励政策,更有水、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出台了家庭旅馆的相关规范。“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问题不断出来,不断有对策跟上。”屏南县旅游局副局长周泽表示。
短短几年,全县旅游接待量从2003年的不足3万人次发展到2009年的82.8万人次,平均年增长73.8%。屏南创造的奇迹还不止这些,鸳鸯溪景区内的“凌云栈道”是福建省第一条人工栈道,高达120米的百丈漈竖井电梯在全国目前尚属首创。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西尔维·吉罗女士在对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实地考察评估时,不仅对景区给予高度评价,甚至表示会建议法国当地的景区管理人员来白水洋考察学习。
在今年中国旅游报的《从福建旅游看创新》一文中,专家这样评论屏南旅游——“正是在这样的上下合力中,创造了神奇的‘屏南速度’,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旅游,正在拉动着屏南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相信它的未来将越走越好!(苏晓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