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侨胞为故乡发展“造血”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9

  1984年7月4日,厦门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开业,时任福建省副省长黄长溪主持剪彩仪式。 

  (资料图片)

  1988年,林文镜(左二)在融侨工业区冠辉食品公司奠基现场。

(资料照片)  

  江阴集装箱码头

  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7年4月27日,福清籍侨胞林文镜率领42人的工商考察团回国,受到福建省政府的热烈欢迎。

考察团秘书长张鸣琴说:“我们这次回来,是受林绍良先生委托,考察故乡经济发展情况,来投石问路的。如果成功,随后有千军万马回来建设故乡。”林文镜也当即表态:“我们就是为改变故乡面貌回来的。”

这次访问意义深远,它预示着即将诞生的一项创举。

  侨胞与政府联办融侨工业区的创举,树立起引进外资的一面先锋旗帜

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省市县三级领导都希望在福清搞试点,利用“侨”的优势先行一步。“把山、海、侨的优势用好,让它们形成综合优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任福清县长邱玉清回忆道。于是,为海外乡亲提供一个发展经济、报效故乡的载体,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6年的福清,充满着突破前的萌动。

5月,林文镜回到福建,把福清、石狮和莆田考察了一遍,心里有了底。他提出要建设工业区,同时还提出“以项目带开发”的创办模式。这个新奇的创意是把当时流行的开发区模式给倒过来做,即招商引资在前,首先让项目在设定的区域落地,带动工业区开发,避免开发区初期盲目圈地和盲目开发的现象。

8月初,福州市成立“改革开放调查研究服务团”,其中福清县华侨组写了一份《福清县利用侨资新路子》的调研报告,提出今后利用侨资的三种情况。10月25日,时任福建福建省委副书记贾庆林在福州市“三资企业”省市联合调研办公会指出:目前侨胞对直接投资还持消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投资环境缺乏吸引力。

恰在此时,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随即,福清县委县政府公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暂行规定》,其中“五带七自”可以说是大胆的创举,即在自选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外商投资开发带资金、带设备、带技术、带原料、带市场,可以项目自定、厂址自择、设计自选、基建自招、伙伴自找、员工自聘、管理自主,并在县一级权限范围内,给予土地优惠。

对于林文镜的思路,福清县决定给予支持,选择交通比较便捷、人口相对集中的上郑村,划出1平方公里的地块建立融侨工业区。林文镜认为,1平方公里太小,最好能争取4平方公里。由于县一级土地使用批准权限仅田地3亩、农地10亩,这个难题便上报到省政府。

时任福建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指示:从省到县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一切服务,切实把融侨工业区办好。省长王兆国从省长基金拨了100万元支持工业区建设。省里成立“融侨工业区协调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担任组长。福州市也相应成立融侨工业区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业区开发指挥部。

邱玉清回忆说:“当时福建省委开会通过了融侨工业区的成立报告,但只是福建省委纪要里有记录,没有报送国家批准。”就这样,全国第一家侨办工业区就在模糊争议中上马了。

1985年福清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亿元,财政收入1714万元。薄弱的财力无法承担招商引资的常规开销。林文镜便将融侨工业区的招商重任揽在自己肩上,充当了“招商部”的最高执行官。他利用林氏财团在海外的影响力,吸引来大批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为表示诚意,林文镜代表林氏集团表态:“福清所占的股份,除了土地使用费作为股本出资外,不足的全部由冠天公司(林文镜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出。合资企业赢利,福清按股份分红;若亏本,福清不赔,亏多少都由冠天负担。后面所有福清参股的合资项目都这么办!”

福清县政府也显示了行动效率,仅用3个半月时间就建成两座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交付给第一家投产的冠源轻工制品有限公司,比外商要求的最快速度提前了26天。

引侨先引心,引心首先是服务。“我们跟林文镜先生合作,他负责招商,我们就做好服务。”邱玉清说道。1987年,福清成立外商投资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福清侨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从合资企业的洽谈、立项、可行性论证,到上报批准,领取批准证书、营业执照,皆在服务之列。同时在工业区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由县政府领导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理事会,外资企业业主代表组成监事会,定期开会,定点执行一幢楼办公、一站式服务。

就这样,融侨工业区迅速树立起引进外资的一面先锋旗帜。

它的良好示范效应,还促成1992年50平方公里元洪投资区的诞生。“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融侨工业区抓住有利时机,成功获批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莅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盛誉它“不是特区的特区”。

  从捐资助学到投资故乡建设,富乡之情与商情很自然地连接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提到海外关系,个个如临大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侨务工作按照中央对归侨侨眷“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方针,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福建这些举措让侨务干部抬起头,决定重振海外侨胞对祖国的信心。

《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于1990年出台,省政府对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的侨胞给予立碑,授予金、银、铜奖章。1998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保护华侨投资权益若干规定》,把保护侨胞的权益纳入法制轨道。

闽籍侨胞热爱桑梓、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重新迸发。改革开放以来,侨胞在故乡兴建教育、文化、医疗、道路等公共设施,捐资设立各类基金会、奖学金,兴学助学,扶贫济困,推动故乡社会事业的发展。

侨胞吴庆星投资数亿元,在故乡泉州马甲兴建仰恩大学。1994年后,仰恩大学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发展成为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私立大学。

侨胞黄仲咸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捐资故乡公益事业,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几十年来,他捐资5亿多元在故乡兴办教育,资助贫困学生,被誉为“当代陈嘉庚”。

侨胞在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达174.64亿元,其中捐赠千万元以上的有192人,捐赠亿元以上的有12人,有力地促进福建省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海外赤子心,故乡不了情”,侨胞为进一步造福桑梓,富乡之情与商情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他们踊跃投资参加故乡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到福建投资兴业的就是海外闽籍乡亲。福建对外开放的诸多“第一”,都是从“侨”开始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是新加坡华人资本;第一个由侨胞创建的国家级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是华人资本;第一家外商独资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是新加坡华商所创办。

从沿海到山区,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从小商品到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项目,都可以看到海外闽籍乡亲投资兴办的事业。

随着改革的深入,海外闽籍乡亲投资企业也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合资、独资办企业,发展到成片土地开发、经营工业区、旧城改造、嫁接国有企业等。  

著名侨乡泉州为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的面貌,发挥侨胞资本雄厚、技术先进、信息网络灵通等优势,以“小工厂、大产值,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创汇”为经营特色,形成在全国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相提并论的“泉州模式”。紧接着,泉州把“打好侨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市区、蟠龙、安平、石狮、肖厝、东海等成片土地开发区,成为人称“点土成金”的所在。

  侨胞带来资金技术经验,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侨胞在带来福建改革开放急需资金的同时,还带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带来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世界最新信息。

在侨胞支持下,福清县1987年花65万美元引进日本富士通2500门的母机,并于1988年成功开通程控电话。

1991年,福清利用海外侨胞筹集的故乡建设基金拓宽了城关西门至宏路的道路,为融侨工业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更大的手笔来自闽江调水工程。缺水问题在当时成为福清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1992年闽江调水方案出台,设计规模达到年调水4.5亿立方米,估算总投资8.2亿元。林绍良和林文镜得知消息后,以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的名义,发动海外乡亲捐资,其中林氏集团带头认捐2亿元。最终统计,海外侨胞募集的捐款达4亿元,承担了调水工程资金的“半边天”。如今,这一工程扭转了福清的缺水状态。

侨胞同时引进的还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带动了福建省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在福清江阴港的开发中,林文镜将世界上先进的港口管理机构——新加坡港务集团引入江阴半岛的开发管理中来。2000年8月,林文镜和新加坡港务集团、福州港务集团、福清港口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福州市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2002年,福州江阴港区一号泊位通航,可直接停靠世界上最大吨位的集装箱船舶,成为福州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海港。2004年,江阴港跃居全国十大集装箱港。2005年,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州新港有限公司。

如今,香港、台湾以及内地工商界人士已经签约或进入规划期、施工期的码头共有15个,从5万吨级到20万吨级别的都有。按照规划,福州新港将建设成为一个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制造、仓储物流等临海基础型工业和港口运输、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港口工业聚集区。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坚持走“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侨港台外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引资格局:侨资企业27861家,吸引侨资473.3亿美元,占引进外资的67%。侨资企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