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福建与广东一起被中央列入改革开放的试点省份。此后,有着“台、侨、特、海”四大优势的福建,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一路劈波斩浪,贡献出了厦门特区、晋江模式、南平经验等一系列引领风气之先的改革样本,并提出“以智取胜”、“大念山海经”、“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等应时顺势的发展战略。在新世纪,福建又展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两个先行区的宏伟实践。
30年风云变幻,30年与时俱进。福建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科学分析省情实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对引领福建发展的战略思路几经探索、丰富和完善,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为八闽大地的展翅高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策”动力。
厦门特区与晋江模式
尽管已走过27年的特区历史,厦门仍因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而成为国内、国际社会感受福建魅力的重要窗口。
2008年的第十一届投洽会,以共签订投资合同517个、利用外资80.99亿美元的成果圆满落幕。
1981年厦门特区开始建设时,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1984年,中央作出决定,厦门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1989年,国务院又批准厦门市所辖的海沧、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成为大陆首批获准设立的台商投资区。随后,集美台商投资区也获批成立。由此,厦门形成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格局。
厦门特区的发展历程不乏奇迹。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6年,厦门市的GDP、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超过18%、24%和22%,增幅之高举世瞩目。蓝天碧海、绿荫如带的环境,更让厦门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
与厦门得益于政策优惠的起步不同,面积仅为福建省0.5%的县级市晋江的崛起,充满更多的草根意味。
1994年12月,近百名经济学家在晋江召开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上,总结出“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路子”的晋江模式,与当时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再经过14年的发展接力,今日晋江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品牌之都”和体育产业基地。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从仿牌、贴牌到造牌;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开放给晋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拼才会赢”的信条更为晋江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之源。30年来,晋江以“民办特区”的姿态,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现代化之路提供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