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森林,鼓浪屿;黄河,戈壁,贺兰山。
12年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福建与宁夏确立对口协作关系。虽然相距遥远,但是,自那时起,闽宁两地就心心相印,流淌一股穿越时空的真情。
枯燥的数字往往最具有说服力。
闽宁对口协作12个春秋,福建省财政向宁夏提供贫困地区发展资金2.04亿元,对口帮扶市县援助1.45亿元,社会各界捐助折款8659万元;各对口帮扶县(市、区)在宁夏修建良田22.9万亩,打井窖1.5万眼,改造危房危窑1900户,搬迁9700人,新建村级卫生室200个,发放电视机22260台;派遣支教教师718人,兴建、扩建学校153所,帮助3.6万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为宁夏代培研究生138名,培训教师6900多人次。
宁夏还选派40名县级干部、56名乡镇领导干部、30名基层团干部入闽挂职锻炼,选派1978名党政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妇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入闽接受培训。
……
这是携手共进的12年,也是大合作、大发展的12年。
今年7月,在宁夏召开的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务院扶贫办领导评价闽宁对口协作“堪为东西协作的成功范例”。
创新机制,提升协作水平
8月26日,宁夏盐池县向67名贫困大学生发放了由福建省连江县资助的12.4万元助学金。这笔资金是福建省第六批援宁干部林承祥、林家枢争取来的。他们在调研中得知盐池县里一些优秀大学生交不起学费,就积极与连江县有关部门联系,仅用了一周时间,就筹到帮扶资金。
7月30日,福建省18名第六批援宁干部抵达宁夏,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市、县(区)结对帮扶是闽宁对口协作的一项重要措施。12年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的25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以两年为一个帮扶周期,轮流对宁夏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实施了对口帮扶。
闽宁对口协作关系确立以来,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高规格的联席会议。会议都由两省区党政主要领导主持,有关部门、对口市县(区)的负责人参加,共同交流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讨新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强力推动对口协作。
随着对口协作的不断发展,一些有效做法逐渐形成制度,协作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闽宁对口协作应在前面加上“互学互助”四个字;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也提出,闽宁对口协作要“创新机制”、“抢抓机遇”。两省区主要领导的指示,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对口协作的内涵,还推动了对口协作在新的高度、新的定位上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同一个事业、尽同一种责任、树同一个形象”。12年来,福建省先后选派6批80名优秀领导干部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他们牢记嘱托,视贫困地区发展为己任,与宁夏人民共同奋斗。
仅3个多月时间,到西吉县挂职的第六批援宁干部,就已落实协议资金290万元,将用于今明两年支持西吉县卫生事业、优势特色农业项目、基础教育事业、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
项目带动,增强协作成效
宁夏同心县东南10公里处本来是戈壁荒漠。如今,这里兴起一座现代村镇——惠安新村。
惠安新村,是通过惠安县对口协作项目资金带动,捆绑了宁夏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扶贫扬黄等项目和农户自筹资金建成的移民新村,道路、渠道、学校、电力、光电、村部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这里的移民原先居住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信息闭塞的地方。惠安新村虽也地处荒漠,但是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村民白生俊只花了一万元就住上54平方米的新房子,如今他在外面打工赚钱,妻子除了种好自家的地,还帮人摘枸杞,一年收入1万多元。
天下黄河富宁夏。但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却“苦瘠甲天下”。12年来,福建省带着深情厚谊,坚持项目带动,从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真心协作。目前,已建设闽宁示范村116个,修建了一批水利水保设施,完善了农村电网、道路、广播电视、饮水等工程,近30万当地群众受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两省区在协作项目选择上,从实际出发,重点扶持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重视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12年来,福建省重点支持当地群众种植马铃薯、硒砂瓜等47万亩,完成人工种草40万亩,发展设施养殖近5万头(只)。
特别是在1997年,福建省菌草技术进入宁夏,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1批182名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技术。福建省也先后安排3500多万元,累计培训菌草技术骨干1.6万人次,发展菇农1.6万户,种植1.7万棚,并建立五级服务体系,带动菇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使之成为当地群众受益最大的增收项目。
拓展领域,协作纵深发展
9月25日,由福建在宁企业家投资4亿多元兴建的恒诺月星国际家居建材广场在银川开业,这是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建材市场,也是闽宁对口协作的又一成果。
走在银川街头,浓郁的福建气息扑面而来。在市中心,矗立着银川市最大的危房改造项目——福宁城,其中那条人头攒动的步行街,就叫“福州街”。目前,福建省有1000多家企业在宁夏投资,投资总额100多亿元。宁夏人说:“福建人走到哪里,就把福气带到那里。来宁夏投资,他们赚钱,我们发展,我们欢迎这样的客商!”
推动经济协作,是闽宁对口协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每年的联席会议上,两省区都要安排企业进行项目洽谈与对接。“5·18”、“6·18”、“9·8”与“宁夏枸杞节”等商贸活动,成为闽宁企业合作的平台。福州市、泉州市、南平市分别与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福建企业多、用工缺口大,宁夏富余劳动力充足。两省区联手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积极为宁夏青年搭建提高技能和外出务工的平台,形成了省区协作、县乡组织、技校培训、定点安排、规模运作、跟踪服务的一条龙运行机制。目前,宁夏已在福建省建立5个较大的劳务基地,输出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每年获得劳务收入超过2亿元。
两地旅游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两省区互送旅游客源、互推旅游产品,开辟了福州至银川的旅游包机航线。宁夏多次组织文艺团体,赴闽巡回慰问演出,走遍了福建省84个县(市、区)。7日至17日,银川艺术剧院携手《月上贺兰》将在福州、泉州、厦门巡回演出,亮出宁夏美丽的文化名片。
12年来,在宁夏南部山区那片沟壑纵横的土地上,还活跃着福建省的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扶贫工作者和青年志愿者队伍。他们远离故乡,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真诚付出。说起他们,当地群众总有讲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感激。
……
真诚协作,拓展领域,闽宁对口协作走出了一条两省区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道路。
“援藏援宁分内事,纵深推进做先行;谦虚务实多作为,海峡西岸形象新。”闽宁对口协作的大船已再一次启航,正驶入两地人民的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