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闽浙边界联合执法机制初见成效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3

  近年来,福鼎市工商局携手浙江省泰顺县、苍南县、瑞安市三地工商局,创建了“闽浙边界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消除了执法盲区,且有效整合双方资源,成效明显。

  “交集”之困

闽浙交界,可理解为福建与浙江的“交集”。“交集”地区的违法行为,极易成为一个盲点?事实上,违法分子利用省际交界的地理特点,来躲避管理。

福鼎市桐山工商所,就遭遇过“交集”之困。群众举报有人非法生产加工“地条钢”,执法人员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该黑窝点地处福鼎市叠石乡仓边村和浙江省泰顺县彭溪镇富洋村交界处,老板系浙江人,厂房及相关设备大部分处于浙江地界,而工人多是福建人。

面对福鼎的执法人员,老板狡辩道:“我们的企业办在浙江,应该由浙江工商来管,你们没有这个权力。” 浙江工商去巡查时,该老板又说这是福建人办的福建企业!

“许多老板特地选择这样的交界地段从事非法生产经营,就是利用了属地管辖模糊的漏洞。”福鼎工商局局长林鉴润告诉记者,为了改变现状,两地工商开始了对联合执法的探索。

2006年以来,福鼎分别与泰顺、苍南、瑞安工商局,成立统一指挥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共同协商执法中碰到的问题。集中行动时各方负责指派各自执法车辆、人员,组建联合执法队。

  “并集”之治

闽浙工商联手,可理解为此两者的“并集”。“并集”是两省行政执法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单个集合相比,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服务。

“并集”之治,其一是“联合执法一起上”。闽浙工商在联合执法行动中,可以不分地域界限,共同对涉嫌经济违法的流动经营实施检查。由此一来,那些在省界线一带流窜经营的不法分子,再也无法逃避正常的工商监管。

仓边村与富洋村交界的“地条钢”黑窝点,正是受挫于联合执法。今年3月13日晚,20多位执法人员冒着绵绵细雨,联手出击。面对两省工商人员,制假分子再无托词。最终,联合执法队共查获4吨多“地条钢”成品和十来吨的废铁等原材料,案件移交泰顺县雅阳工商所查办。

福鼎前岐镇和佳阳乡也与浙江毗邻,截至目前,福鼎市工商局与浙江苍南县工商局已成功联合执法数次,破获边界监管盲区案件6起,取缔捣毁十多个窝点,查处多家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执法成效显著。

“并集”之治,其二是“异地维权制度”。福鼎工商局与泰顺县、苍南县工商局签订了《闽浙两省三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协议》,建立消费维权“区域共同体”。消费者在福鼎、泰顺、苍南任一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向其住所地的消委会投诉。

去年6月,福鼎龙安开发区涵头村村民夏某等十人,在同村的水泥代销店中购买了浙江省江山市某公司生产的35吨水泥。然而,已浇灌完毕的水泥,用手指一抠就是一个小坑,多天后一下雨平台就严重渗漏。

福鼎市店下工商所将水泥送往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检测,发现该水泥确实为不合格品。经启用异地维权机制,今年3月,浙江厂商同意赔偿每户4500元,福鼎经销商赔偿每户1500元,夏某等人对此表示满意。

  待解之题

“并集”效应逐渐显现,然而,跨省联合执法机制毕竟是新事物,其创立尚未2年,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值得改善。林鉴润局长认为,联合执法主要遭遇三大问题,需要两省工商部门共同求解。

首先,虽然联合执法的经典案例不少,但这种联合还没有上升到“经常化”、“制度化”的层面。《福鼎市工商局闽浙边界联合执法制度实施意见》只是勾画出制度的框架,还得靠基层工商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联合执法涉及到两省,深层次的、具体的问题要双方坐下来探讨。”在林鉴润看来,闽浙工商仍应进一步加强面对面的交流。

其次,信息渠道存在障碍。福建工商系统的局域网建设得不错,浙江的局域网也很发达,但联合执法后,二者仍未能相通,由此带来很多局限。双方正努力尝试的合作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信息畅通的基础上。对此,林鉴润建议,应建立多方共享的信息网络,以交流执法经验。

再者,经费不足影响了边界联合执法的积极性。省际边界山区,违法分子的窝点分散、隐蔽,工商部门收集情报、调查摸底都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执法成本远高于日常执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边界联合执法的效率?

为了将“并集”优势最大化,闽浙工商不断努力着。与此同时,环保、公安、烟草等部门是否也可以从中获取借鉴意义,寻求切实可行的闽浙跨省合作方式,以破解边界“交集”的执法难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