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工商局抽检表明化肥农药质量不容乐观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1

  福建省工商局近日向社会公布了今年在开展“红盾护农保春耕”专项行动中,对宁德、三明、南平三个地区的化肥质量和漳州、泉州、莆田三个地区的农药质量的专项监测情况。在此次抽查的120个批次样品中,有97个样品合格,合格率仅为80.8%。这一结果表明,福建省流通领域的化肥、农药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化肥抽检合格率83.3%

此次监测,共抽查21家农资经销单位销售的60个批次化肥样品,涉及46家生产企业,结果有50个样品合格,10个不合格,合格率83.3%。

质量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复合(混)肥,合格率为84.3%。主要问题是:总养分及总氮、有效磷、钾含量不足和水分(游离水)、氯离子超标。总养分含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化肥的使用效果;氯离子过多会对某些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品质有不利影响,在没有明示的情况下,误用会对一些作物造成伤害;水分含量偏高则容易在储存过程中造成总养分部分流失。

省农资集团闽东公司销售的由湖北源丰化工有限公司2007年10月11日生产的“挪威”牌、规格为(50±0.5)kg/袋的复合肥料,总养分、有效磷含量不足,而氯离子含量却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最低限量的7.2倍。

沙县城关供销合作社城西经营部销售的由四川省广汉市蜀峰化肥有限公司2007年4月2日生产的“海德顺”牌、规格为50kg/袋的复合肥料,水溶性磷占有效磷比率为13%,仅为国家标准规定值的26%。

三明市创绿农资有限公司销售的由永安市昌民生物有机肥厂生产的“闽中”牌、规格为(25±0.25)kg/袋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以干基计)为27%,仅为标明量(有机质含量的67.5%。

农药抽检合格率78.3%

与化肥相比,农药的合格率更低。此次监测,共抽查15家农资经销单位销售的60个批次农药样品,涉及56家生产企业。结果47个样品合格,13个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78.3%,同时还发现有3个涉嫌假冒农药。

农药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成分含量偏低及水分超标。

水分是农药成分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农药中的水分含量过高,容易使农药稳定性降低、药效下降。使用这样的农药,起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

抽检发现,个别农药的有效成分达不到要求的情况较为严重,有效成分含量值仅为标准指标规定值的一半,严重影响使用效果。

龙海市建晟药业有限公司销售的由石家庄宝丰化工有限公司2006年3月19日生产、规格为300毫升/瓶的吡虫啉农药,有3项指标不合格,其中,水分含量高达41.4%,是标准规定的水分含量最高限的82倍多;由北京中农研创高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3月8日生产的“中研(R)”牌、规格为250毫升/瓶联苯农药,也有3项指标不合格,其中,水分含量为3.9%,是标准规定最低限的近8倍;由闽侯东亚化工有限公司2007年8月2日生产的“一农(R)”牌、规格为18千克/件的3%克百威颗粒剂,标准规定在生产日期起两年内有效成分含量应不低于2.8% ,但实测含量仅为1.2%。

安溪县协兴农药新技术推广中心凤城服务站销售的由广西安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6月3日生产的“安泰化工(R)”牌、规格为150毫升/瓶的杀虫葳,标准规定敌敌畏质量分数不得低于8.0%、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不得低于2.0%,实测仅分别为4.5%、1.6%。

三个涉嫌假冒的农药是:莆田市城厢区农资土产公司天九湾农资经营部销售的标称“威远生化TM”牌5%阿维菌素;仙游县意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笏石门市部销售的标称“立木(R)”牌辛硫磷40%乳油;永春县达埔供销合作社岩峰天源肥料农药代销点销售的标称“乐邦(R)”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且内在质量也不合格。

购买农资的三个注意

福建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农资质量不合格原因主要是,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意识淡薄,对原材料和成品把关不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按工艺和配方要求投料;个别生产企业为了谋取暴利,或故意偷工减料,甚至以假冒真、以次充好;一些经销单位进货时对所进商品的质量把关不严,未按规定要求生产企业提供商品质量合格的检验报告,为不合格商品及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方便。

工商部门提醒农民朋友在购买化肥、农药时,有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其一,尽量购买质量信誉较好的厂家产品;

其二,注意查看商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农资的成分配比、包装上是否标明生产许可证号和产品标准号、进口化肥是否标有合同号和进口企业名称;仔细阅读农药商品标志的所有内容,农药标志应含有:农药名称应以醒目大字表示(有效成分含量+中文通用名称+剂型),农药登记号等;当消费者难以从标志上判别农药是单一制剂还是复配农药、有效成分及含量时,应慎重购买。

其三,由于农资商品的时效性,多在使用后较长时间才发现质量问题,因此消费者应在购买时索票索证,并保存好。如遇假冒伪劣商品,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