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生态修复流域治理 涵养水土产生富民效应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3

6月2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17周年。多年来,福建省通过“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等行动,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7.9%,为福建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贡献。

严重的水土流失容易造成土地贫瘠、耕地退化、江河淤积、洪涝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从而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以来,福建省逐步加大了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力度,2004年,福建省开展“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决定用5年时间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万亩。 据统计,“十五”以来,福建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70.26万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显现。

生态修复 荒山披绿装

这几年诏安县变化让人感叹不已,那些曾经光秃秃的山岗,如今已是绿野遍地、果树飘香。在官陂镇,每到荔枝上市时节,镇里专设的几十个收购点,每天都有上百辆荔枝运载车进进出出,不仅给果农带来经济收益,也带动了饮食业、服务业、运输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这儿‘远看像青山、近看水土流’。如今,这里满山郁郁葱葱,不仅住起来舒坦,日子也越过越富足了。”望着满园的果树,官陂镇下官村村民张永源心满意足地说。

多年前,张永源夫妇在县水土办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承包了35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劣地,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将坡面开垦成水平梯田种植荔枝、青梅、杨梅、香蕉等经济作物,同时建起了猪舍和沼气池,按照“草喂猪-猪下粪-粪变沼肥-肥果树”的模式,形成生态循环链。如今,一家人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比原来增加了好几倍。

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并通过封育保护,适当加以补植和施肥恢复生态。通过不断的实践,福建省已摸索出生态移民、封禁育林、修治结合、生态果茶园、清洁能源代燃和生态旅游等多种模式,鼓励村民共同治理水土流失,使昔日的“火焰山”、“白沙岗”重新披上了绿装。

张永源正是采用建设生态果园的方式。在他的带动下,下官村人纷纷建起了生态果园,大部分群众因此脱贫,全村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植被覆盖率从5%提高到80%以上。如今,官陂镇“火焰山”治理示范点已种植果树9705亩,形成“万亩荔枝海”。

流域治理 乐民又安民

游坊圳小流域曾经是长汀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山地植被稀少,土壤沙化贫瘠。在游坊村曾屋背一带,即使连续3天没有降雨,也会出现河流断流,农地干旱无法耕种的现象。2000年长汀县对游坊圳小流域开始实施综合治理,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起到蓄水保土的作用,如今基本不再出现断流现象。

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周边和重要水源区,开展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重要目标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已成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从1999年开始,福建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有40条示范小流域、4个示范县、3个示范城市通过了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达标验收,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多年来,福建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治理区域从“九五”的7个县扩大到目前的闽江、汀江、晋江、九龙江、赛江五大流域的17个县(市)。同时,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地平整、开发区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 “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上截下堵中绿化”崩岗治理,“灌乔一齐上,以草先行,以草促树” 和“一锄法”侵蚀劣地等治理模式,得到全国同行高度肯定。

据统计,2000年以来,福建省共投入11.27亿元,治理综合治理小流域548条,受益群众达318.12万人。

多元化治理格局形成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福建省实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大面积封育保护”并举的方式。但无论是生态修复,还是流域治理,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各地运用市场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大户、各类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泉州,一些专业大户、台港侨外资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立了一批高效益的多种经营治理典型,调动了社会各界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大田和安溪等县统一由县政府收取矿山开发各类相关费用,按一定比例提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费用,用于矿区综合治理;泉州龙门滩水库从1995年每年拨5万元用于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九龙江、晋江、闽江流域由下游政府安排了一定资金用于上游水资源保护的专项支出。

省水利厅水土办负责人表示,目前福建省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442.25万亩,占福建全省国土面积的7.9%,而部分地区虽然已经过治理,但生态基础仍然脆弱,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确保到2010年末,使福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7%以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