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榕城六月,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圆满闭幕。本届“6·18”共对接项目4685项,其中合同2939项。又好又多的项目成功对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着持续不断的项目、科技、产业和人才支撑。
本届“6·18”是在我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以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持续推进的关键时刻举办的。举办本届“6·18”,是福建省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届比一届办得好的“6·18”,正以其日益凸显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成为海内外和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自主创新平台、项目带动平台、要素集聚平台,成为福建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响亮品牌。
在创新中拓展内涵
今年“6·18”,明显呈现出“又好又多”的喜人态势——
征集的项目又好又多:组委会坚持好字当头,不断优化项目质量,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及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项目征集和对接,共征集科研成果5000多项、技术需求800多项;
对接的项目又好又多:项目对接的质量、数量均好于上一届。对接项目中,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切合福建经济发展的项目多,增长快。其中,现代农业、制造技术、电子信息等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项目最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项目增幅最大,共对接226项,同比增幅高达62.59%。
党和政府重视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福建经济需要的,就是“6·18”关注的重点,也是今年“6·18”的热点和亮点。
绿色“6·18”——大批的节能减排项目、生态农业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成功对接;以“节能减排降耗、绿色环保和谐”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仍是今年交易会的最大看点;福建省节能减排政银企合作洽谈会上,银企达成逾75亿的“绿色信贷”,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民生“6·18”——展示和推介的项目成果包含了一大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除“绿博会”外,新推出了海峡公共安全及警用装备项目博览会、红豆杉紫杉醇新一代抗癌药物开发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项目涉及人居环境、建筑节能、公共安全、疾病防治、药物开发等领域。
此外,防灾减灾项目备受关注。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公众对建筑抗震性能、防灾预警及灾害应急处理技术前所未有的关注,本届“6·18”把目光对准了这一领域,共推出了51项国内外先进的抗灾防灾项目成果。
“海峡特色”已成为“6·18”的最大亮点。本届“6·18”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加强了与台湾产业界、科技界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参展的台湾项目成果最多、参展机构的层次最高,而且参会的台湾嘉宾也是历届最多的。交易会上,两岸互动的各项活动明显增多:首届海西物流论坛、第六届海峡青年论坛、海峡两岸RFID产业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渔业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海峡两岸银行业财富管理高端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在两岸间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本届“6·18”还搭建了两岸人才与项目对接的平台,两岸30家人力资源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了两岸合作从传统经济领域拓展到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创新中凸显功能
不断拓展的平台,不断凸显的功能,使“6·18”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越来越强。
“6·18”平台功能更加凸显、更加完备,首先体现在主办单位的提升上。中国工程院、全国妇联、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等加盟本届“6·18”,使主办单位增至15个。越来越多国家部委的参与和支持,进一步发挥各自的资源与网络优势,大大丰富了交易会内涵,促进了“6·18”更进一步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并以更大的步伐迈向国际化。
“6·18”平台功能更加凸显,也体现在参展参会的来宾和客商层次的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今年“6·18”不仅是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大集聚,也是海西企业的大聚会:
300多家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中介机构近3000人参会,其中院士超过70人,除63位“两院”院士外,还有12位来自美国工程院、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的“国际大师”;
来自美、日、俄等5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外国专家学者携项目参会;46位身处当代科技最前沿的海外华侨华人组团,携带86个实用性强的项目前来参加大会;北大、清华等2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大学前来参会,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2600多人参加国家教育部展区的项目展示、推广、签约活动;福建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也征集了102项成果在本届“6·18”上推介;
福建福建省企业参会代表达7万多人次,参会企业更广泛,企业积极性更高,“我要对接”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6·18”平台功能更加凸显、更加完备,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对接形式和专业论坛上。今年交易会共举办89场现场洽谈对接会、论坛、签约仪式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参会内容,延伸了“6·18”借智兴业的平台功能。省直部门、设区市都根据福建省产业发展及专家团队优势,围绕项目对接,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国(境)外专家项目成果现场对接活动、林业项目成果对接会莆田专场、日本高校科研成果推介暨项目洽谈会等26场对接洽谈会,给企业和成果拥有者提供了“批量”交流的机会,成效显著。
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使本届“6·18”亮点纷呈:
首次举办院士专场对接会。福建省发改委、省科协充分利用院士聚集的机会,集中摆开咨询台,让企业与院士面对面。原来仅安排200多人的会场,一下来了近700人。对接会上,共有10个院士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3.97亿元。
首次引入创意文化和创意产业。本届“6·18”举办了2008创意产业海西论坛,邀请5位国内外创意产业专家就创意产业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通过专家研讨、项目对接等,推动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
功能的不断增加,还使本届“6·18”实现了从项目对接到平台对接的跃升,一批产学研联盟应运而生: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与厦门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福安市与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电机系战略合作;清华、厦大等高校与闽东电机(集团)等达成共同组建福建省电机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意向;哈工大等高校与福建省丰泉环保集团共同签署了成立福建省环保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合作意向书。此外,海峡西岸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联盟、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海西20城市工商联协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使“6·18”成为海西全面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在创新中增强实效
福建全省各地的企业家们、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人员纷纷赶来分享这一科技成果的盛宴。展馆处处人潮涌动,各个展位人来人往,专场对接会异常火爆,论坛场场座无虚席。每天中午,都有大批的福州市民利用休息时间前来一饱眼福;每天下午闭馆时,仍有许多人意犹未尽迟迟不肯离去。
交易会上,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成果找到“婆家”:签约的省内高校项目超过860项,省外高校对接成果超过720项,投资总额将达到200亿元以上;锂盐提纯和相关产品开发、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内循环多级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技术、基于薄液层氧化还原偶的超级电容器的研发等一个个院士项目落地福建……
交易会上,一批又一批福建企业攀上高枝:宏远集团分别与中科院、东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中竹纸业有限公司等签约,新型材料竹纤维产业化等项目总投资将逾3.3亿元;莆田鑫晶山公司又从上海引进三项淤泥制砖新技术,能够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脱盐海泥生产淤泥多孔砖;福建泰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位嫁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联合开发癌症早诊试剂,可用血、痰、尿液测试癌症……
三天盛会,常年对接。正是因为不断创新的办会思路和方法,使“6·18”越办越好,实效性越来越强。
创新,体现在多形式和专业化的日常项目对接机制。经常性的项目茶会和专场对接、不间断的成果推介和跟踪扶持、全天候的网站在线互动和热线服务等独特机制,使“6·18”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创新,体现在更加务实的办会方式,更加专业的服务水平。今年“6·18”,无论是布展还是会务工作,都更加突出实效,注重服务项目对接。组委会引入市场机制办会,首届海峡安博会采取市场化招展,吸引102家企业参展;设区市需求展区改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布展,不但大大节约了经费,也让各地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项目对接活动;组委会与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达成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次运用国际主流展会广泛运用的二维码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办会水平。
4685项项目对接成功,865.5亿元资金投入,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再一次证明,“6·18”正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