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63计划新材料领域蓝绿色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课题研究获重大突破,在我国(除台湾地区外)首次实现了室温光泵条件下氮化物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受激发射,所得器件重要性能指标超过国际报道的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氮化物面发射激光器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该成果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厦门三安电子公司共同研发的。
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是福建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福建省在安排正常教育经费外,省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加快福建省重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通过支持厦门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福州大学211工程的二期建设和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集美大学等6所高等学校的建设,增强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带动福建省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5年来,重点建设高校建设项目紧密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需要,发挥优势,体现特色,通过支持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基地。
学科建设是重点建设高校建设的核心。经过重点建设,巩固高校优势学科,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大力发展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一批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一大批品牌学科涌现。5年来,重点建设高校共遴选省级重点学科153个,新增理论经济学等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际法学等27个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以及结构工程、作物遗传育种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重点建设高校以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研究与攻关项目为动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5年来,重点建设高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841项,新增科研经费13.67亿元;承担 “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646项,占福建全省80%以上。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厦门大学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使我国海洋微型生物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原绿球藻等前沿空白;福州大学的哈密顿圈与圈覆盖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一个目前被国际图论领域称为“范定理”的出色结果;福建农林大学的谷秆两用稻选育及其秸秆高效利用技术,是全国水稻领域唯一获得国家奖的项目,稻种在南方7省区试种时,利用秸秆236.7万吨,社会效益达12.17亿元……
5年来,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成果奖754项,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科技奖6项,申请专利数达862项。
为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实力,全力打造品牌学科,5年来,重点建设高校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不断增学科领军人,增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重点建设高校有院士11人,双聘院士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50人,讲座教授19人,涌现了一批全国和省级教学名师。同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2003年增长4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长106%。
重点建设高校通过调整学科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建设和发展。5年来,重点建设高校新增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累计达29个;新增159个博士点,累计达282个。新增6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累计达69个。新增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国家级文理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1个。2007年,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比2003年增长186%。重点建设高校共培养博士生0.46万人,硕士生3.61万人,成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目前,重点建设高校与美、英、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有100多个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每年选派1000多人次的教师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重点建设高校充分利用福建省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对台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在对台农业、中医药方面的教育和科技交流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