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双轮驱动海西科学发展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6

6月的海峡西岸,处处生机盎然。第六届“6·18”开幕在即。

三天盛会,常年对接。借助海西平台品牌“6·18”,专家学者精心推荐科研成果,企业家随时寻觅心仪的项目,投资者收获更多的回报和惊喜……规模越办越大,项目又好又多,实效日益突显,影响深入人心,新一届“6·18”给人更多的期待和向往。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6·18”是一种创新,真正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着力于科学成果的转化,着力于项目的对接。它是一种提升,提升经济质量,使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含量、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它是一种集聚,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搭建了一个平台。它是一种合力,项目带动战略就是要围绕具体项目形成合力,围绕项目的对接形成合力。他强调,“6·18”要创造海西建设平台品牌。

省长黄小晶要求,“6·18”要处理好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重视项目的信息与成效,项目对接必须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前瞻性。要与福建省的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也就是说要符合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对于一个有效益的、正在做的项目,要让它的内涵不断得到提升。

正是突出科技创新、项目带动、要素集聚、可持续发展,“6·18”成为项目带动的重要抓手;正是突出平台品牌建设的目标,不断创新,快速崛起,“6·18”成为品牌带动的生动体现。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的双轮驱动,使“6·18”成为全面推动海西科学发展的加力器。

品牌带动:

不断发挥平台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带动核心在创新,平台品牌的核心亦在创新,“6·18”品牌的核心更是创新。只有持续创新,才有平台品牌的带动力和集聚力。

如何使“6·18”在更大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里征集好的项目成果与技术需求?“打造永不落幕的项目交易平台”、“一年365天,天天都是‘6·18’”,持续不断的日常对接,使“6·18”突破了三天展会,常年活力四射。

本届“6·18”进一步创新日常对接方式,把产业集群、开发区、高新区作为吸纳创新科技成果、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策划开展一系列有产业特色的项目对接。据统计,本届工作启动近一年来,共举办116场专场对接会,对接项目3124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达200多项。

2007年10月,福建省发改委成立调查组,对龙岩经济开发区、龙洲开发区特色装备制造业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发改委、龙岩市政府举办特色装备制造业专场对接会。这是创新项目推介方式的积极尝试。

“6·18”一直尝试通过走进高校、走向基层,不断创新对接机制,使项目对接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

2008年新年伊始,福建全省生物与医药项目厦门大学专场对接会、厦门大学与省电子信息集团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先后以茶会形式举办。厦门大学负责人认为,这是“6·18”对接机制的一种创新,能够把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今年3月18日,福建省发改委、省农办、省农业厅、宁德市政府在位于宁德蕉城区西北部的霍童镇联合主办项目茶会——霍童农业五新专场推介会。这个先后由霍童镇、蕉城区主办了8届的农业“五新”成果推介会,上升为“6·18”项目茶会,当天,几千名企业家和农民直接面对专家学者,接触850个农业“五新”品种,对接“五新”成果项目。这种结合,让“6·18”进一步贴近“三农”,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创新是“6·18”的永恒主题。本届展会针对四川汶川大地震,及时推出防灾减灾专题推介项目;首次引入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率先嫁接二维码等先进信息化服务手段;尝试市场化办会机制,为进一步提升专业运作水平,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项项创新,推进“6·18”成为务实高效的平台品牌,在中国科技会展中声名遐迩,成为迄今为止最多国家部门参与主办的展会之一,今年又新增中国工程院、全国妇联、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等4家主办单位,预计参会院士超过50人、境外人士600多人,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中介机构300多家,成为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大集聚。

“6·18”正逐步成为全国性、国际化高端展会平台品牌,为海西发展集聚越来越多的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

项目带动:

推动海西发展方式转变

“6·18”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通过又好又多的项目对接,有效地服务海西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了产业素质,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海西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大批技术更新改造项目,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项目,使产业水平快速跃升;一大批环保和节能减排降耗技术项目,使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莆田市秀屿区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从事海洋经济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开发、苗种繁育和养殖,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水生物研究所等合作,开创了国内第一家鲍鱼南北对调养殖,现已形成年养殖鲍鱼4亿粒的规模,年产值超过10亿元,建成福建全省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同时带动了龙须菜、海带、紫菜等鲍鱼饵料、育苗、加工、运输、旅游、服务等产业链的发展,成为渔民增收的新亮点。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绿色环保可再生能源产业,通过“6·18”, 南安三晶硅品精制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厦门大学化工学院技术合作开发的年产6000吨的太阳能级高纯硅材料项目,总投资2亿多元,采用国内首创物理提纯金属硅的光电子硅材料技术,技术国内领先。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泉州市提出建设泉州(南安)光电信息基地,在上届交易会上,共对接17个太阳能光伏电子项目,总投资19.78亿元,投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99.74亿元。按照规划, 泉州(南安)光电信息基地至2020年将基本建成,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之一。福建也将以此为基础,加速崛起光伏产业,致力打造光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院士是中国科技精英,通过“6·18”对接落地的院士项目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大量资源,实现节能降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大响教授与福建清流嘉华矿业冶炼有限公司对接了“从红柱石矿中提取工业铝、电解铝用氧化铝技术研究”项目,拓展了提取氧化铝资源的矿石品种,所提取的氧化铝品位大于30%,可以使我国铝矿资源扩大20倍。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年产值1.2亿多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毓元院士与福建汉堂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对接了“雷公藤新药联合开发”项目,产品可用于治疗包括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牛皮癣等在内的多种免疫系统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张文海副总工程师与福建紫金山集团对接的“铜冶炼工程”项目,总投资高达40亿元,建成后年产铜40万吨,年产值250亿-300亿元,有望使铜材料工业成为福建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缓解我国铜市场严重短缺的状况。

效应显现:

助力企业打造更强竞争力

项目是主线,创新是项目的生命线,许多高科技高质量的项目在不断的创新中生成与对接。这正是“6·18”迫切需要的。

永安荣达建材有限公司利用“6·18”平台,对接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在促进企业自身大跨越的同时,也促进了福建省建筑节能事业。

在第四届“6·18”上,永安荣达与厦门大学对接了“建筑节能保温装饰整体板”项目。该项目实现保温整体板的商品化、标准化生产,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产品工程造价可降低30%至50%,缩短工期70%以上。目前,产品已在5个省市得到运用。上届“6·18”,永安荣达又看中了澳大利亚联合爱德华氏国际有限公司施工简便快捷、工作效率高,而且有利于维修和环保的“页岩保温陶瓷面砖及页岩空心砖”项目。永安荣达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将继续参加“6·18”,因为它搭建创新的平台,不断有新的项目生成,为发展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供了支撑。

在首届展会上,三林木业公司成功对接了江苏连云港技术学院的“木材功能化综合利用”技术,木材综合利用率从60%提高到94%。接着,他们又对接了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的“杉木间伐材复合改性应用技术转化项目”,实现“小材大用,短材长用”,木材综合利用率达100%,不仅有利于有效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提高了杉木的附加值,有效带动林农营林造林的积极性,增加林农收入。

通过“6·18”的品牌带动,许多对接成功的项目一经落地投产,就造就了新的品牌。

2004年,安波电机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参加“6·18”,一口气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福州大学和福建省电机企业技术中心对接了3个项目,其中与福建省电机企业技术中心对接的“低噪、高效、节能铝壳电机”项目,2005年投产的第一个季度就创下了5000万元的产值。尝到甜头的安波人从此每年“6·18”都积极参加,又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高新节能电机技术,电机效能比普通电机提高2%,材料节省6%,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6·18”,安波公司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喜悦。2007年,公司产值6.3亿元。目前,安波已经是中国三大铝壳电机生产商之一,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打造ABLE自有品牌。

2005年,福州海王福药通过“6·18”,与用友软件对接了“ERP系统开发与建设”项目,使公司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06年,又与厦门大学对接“丙谷二肽产业化”项目,当年,公司生产丙谷二肽注射液3万瓶,产值近1000万元。目前,海王福药的新产品研发已形成“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牢牢占领市场高地。

事实证明,“6·18”的创新、提升、集聚、合力的涵义,正不断注入新内容。通过项目带动集聚要素,不断加大项目优选、扶持、推进力度,形成源源不断的科学发展新增长点;通过品牌带动提升质量、增进效益、提高水平,努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影响广泛的服务品牌、带动力强的区域品牌、技术领先的科技品牌。

这个海西的平台品牌,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听到它推进海西建设坚实前行的铿锵脚步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