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镜头: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考察厦门嵩屿电厂建设工地时,亲切地为建设者签名留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倡导以人为本谋发展、以人为本求先行,树立为民新理念,着眼群众新期待,持续惠民新措施,八闽大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海峡西岸展现出一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美好画卷。
坚持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发展
1989年隆冬,寒气逼人。江泽民同志的到来,给八闽儿女带来了浓浓的暖意。在古田会议会址,江泽民同志和当地的“革命五老”代表一一握手,热烈交谈,亲切合影;在漳州天宝镇香蕉市场,江泽民同志来到果农们中间,从香蕉的产量、销路、价格到果农们的生产生活,一一关切地询问; 在厦门湖里工业区,江泽民同志下车间、进厂房,认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与企业的经理、职工们无拘无束地交谈。在和9家三资企业总经理座谈时,他还不时地用流利的英语、俄语、日语,与大家谈笑风生。短短4天时间里,江泽民同志从山区到沿海,从老区到特区,从农村到工厂,从军营到哨所,一路深入群众,一路调查研究。
1991年12月,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来到福建。他在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百忙之中抽空前往厦门大学看望师生,向广大师生表达了殷切的期望;他在庆祝特区建立十周年歌舞晚会开幕前,应台籍人士的请求,欣然和台湾来的小朋友合影。
1994年炎夏,江泽民同志冒着酷暑,先后考察了厦门、泉州、莆田、福州等地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详细了解农业生产和党的建设情况,并和各地干部群众亲切座谈。他深入嵩屿电厂建设工地看望一线的工人,为工人们签名留念。他还十分关心三明、南平等地的受灾情况,多次询问灾情,并请福建省委转达对灾区人民的关心慰问。
江泽民同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给福建人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他倾听群众呼声,坚持深入群众的作风,给福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江泽民同志饱含深情、率先垂范,福建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身体力行。
从2001年起,福建福建省委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开始进行四个专题调研。福建省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福建省政协几套班子领导分别带头,每年集中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调研、问计于民。四个专题调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汲取群众智慧,推动了福建发展,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每一次调研,都注重求真务实,到干部群众中间了解第一手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注重提升内涵,遵照中央决策部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海西建设实际,不断丰富内容、拓展领域;注重改进创新,突出调研重点,丰富调研方式,不仅有看与谈的结合,也有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的结合,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的结合;注重围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转变作风,求实求效。
深入的调研,获得的是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丰硕成果。从第一次组织开展四个专题调研以来,我们先后形成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思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形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的实践要求,“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的实践主题。这些成果,明确了谋求福建新发展的方向,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加有力,使福建全省上下思想更加统一,力量更加凝聚,精神更加振奋。
务实高效的调研,得到了福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大家普遍认为,开展四个专题调研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事关福建全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集中群众智慧,福建省委还规定,福建省委常委下基层调研的时间全年不能少于两个月,同时进一步要求,调研中要轻车简从、务实节俭。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求:福建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着力民心,在决策中真正体现为了人民群众
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的村口,有一块村民自发集资1万多元修建的大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村民们说,林改改到了林农心坎上,这么好的政策写在纸上怕破掉,雕在木头上怕烂掉,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保存下去。
这刻在石碑上的政策,就是尊重民意、反映民意、顺应民意的生动体现。
新形势下,传统的林业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林农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之初,因历史遗留问题多,困难重重,福建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真正做到从林改方案的提出、制定到实施全过程坚持民意为先。“民意”二字值千金,“民意”也是林改过程中始终最为看重的两个字。仅仅用两年半的时间,福建全省就有11602个村顺利完成明晰林木产权,占应改任务村的99.5%,完成面积7549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9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赢得了林区广大农民和山区乡村干部广泛的赞扬。
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赞扬声,正是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理念最为生动、最有价值的肯定。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福建省委强调,推进各项工作不是为了我们需要,而是为了人民的需要;不是为了我们去做,而是为了人民去做;不是我们满意就行,而是人民满意才行,切实做到真正理解和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反映和体现群众的愿望,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真正让群众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以“官”为本,以“管”为本,以“权”为本,到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穿福建省各项法规制定的始终。在立法决策过程中,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注重开门立法,深入了解和反映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及时有效地整合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近年来,福建省在立法各环节,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开门立法的具体体制,通过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公布法规草案、举办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做法,拓宽民主立法渠道,促进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在拟定立法计划时,都向社会征集立法建议项目,公民参与立法实现从源头开始。立法为民的理念和开门立法的渠道,使福建省出台的一批法规,由以往注重方便政府管理、约束管理相对人的“管理型立法”,转向注重规范政府行为、保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权型立法”。在立法内容上,福建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注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5年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在制定立法计划时,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在所制定的28项、所修改的19项法规中,相当部分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
立法为民,是福建省在推进工作中体现为了人民群众的又一个例证。事实上,在其他各项工作中,福建省也都始终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环节之中——
实行重大事项党外人士民主协商制度。福建省委、省政府在作出每项重大决策之前,都要与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向全社会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从中选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项目,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重大改革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进行民主协商。建立健全决策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科学决策的程序和保障制度等,保证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更有实效;
……
发展为了人民,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落实和体现。
坚持着力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民生为本,民心为根。民生和民心紧密相连,只有民生不断改善,民心才能持续凝聚。”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这样强调。福建省委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现实利益、直接利益,着力民生、着力民心,集中财力为民办实事大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是福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准则,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项项惠民制度机制和政策举措在全国率先展开——
率先推行福建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76.76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低保。2007年,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保障对象增加到78万人,全年支出低保金5亿多元。同时,福建全省城市低保对象20万人,到2006年底已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65亿元;
率先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福建全省农民年直接受益27亿元;
率先开展农村保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行福建全省农房统保,全部费用由财政支付;
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受益学生15.4万名;2007年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受惠学生达2.3万人。今年,又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
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福建全省共发放2亿多元政府助学金,受助学生21万人次。建立和完善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中等职业学教育助学覆盖面达到100%。2007年福建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从2002年的33所增加到现在的74所,招生数达16.7万人;
率先出台劳务派遣政府规章及配套政策,5年来福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2万人;
率先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建立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在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后,去年在全国首批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今年又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并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救治机制,这标志着福建省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向“全民享有医保”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
一个个惠民工程持续推进——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目前,福建全省已完成农村公路硬化里程3.5万公里,近93%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7个设区市基本实现每个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今年有望提前两年实现95%以上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这个已让2000多万名农民受益的工程,被称作“德政工程”。农村公路通了,为发展农村客运创造了条件,在往年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开通120条班线,实现99.8%的乡镇、85%符合通班车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让农民乘车不再难;
水利建设“六千”工程。仅2007年,就完成村级供水任务1506个,水库除险加固任务105座;蓄水池4371个,小型水库26座,节水灌溉面积51.5万亩,河道清淤77.8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8.04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06年底,已在793个乡镇的4861个村累计建设和改造合格农家店6473个,建成配送中心101个,农家店已覆盖福建全省83%的乡镇和33%的建制村,1800万农民直接受益。2007年福建全省又建成4847家乡(镇)村连锁农家店,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利的商贸服务;
造福工程。截至去年底,福建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72亿元,帮助10万多户近36万人完成搬迁,走出穷旮旯,迈上致富路。今年,加大“造福工程”实施力度,搬迁规模从去年的2.5万人扩大到6万人,补助标准从去年的每人1500元提高到2500元;
“平安福建”建设工程。福建省委书记、省长与各设区市党政一把手连续10年签订综治责任书,并从2004年开始,把平安建设作为经常性工作进行部署检查,纳入年底综治责任书考评。截至2007年,福建全省90%的县(市、区)达到平安标准。去年,福建全省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3.81%。“平安福建”的建设,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安居乐业更有保障;
……
值得一提的是,当危难来临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大努力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5年来,福建省连续战胜了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和暴雨洪灾的多次袭击以及禽流感威胁等困难,累计救助受灾群众2547万人次,扶助10.22万户灾民重建家园。
2008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5年,要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致力于“学有所教”,致力于“劳有所得”,致力于“病有所医”,致力于“老有所养”,致力于“住有所居”,不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
保民生,促和谐;聚民心,建海西。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项为民决策,广大党员干部的一个个为民行动,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化作了福建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建设海西的豪迈激情。
我们相信,只要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顺民意、谋民利,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做得更好,我们的各项事业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就能乘势前进,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