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海西先行 志在统一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7

两岸相望,咫尺天涯。

几十年来,浅浅的海峡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切的乡愁。作为80%台湾乡亲祖籍地的福建省,深深体会着骨肉分离的椎心之痛。

实现祖国统一,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志和崇高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祖国统一大业,牵动着几任中央领导的心。为了完成这个神圣的历史任务,他们站在维护民族核心利益的高度,把希冀的目光投向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福建视察,都对福建的对台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1991年底,江泽民同志在厦门考察台资企业,并在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一水之隔,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厦门特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热忱欢迎台湾同胞参与经济特区的建设,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

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再度来福建考察,对福建省对台工作提出了新希望:“福建地处对台工作前沿,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的密切关系”,“要继续发挥福建毗邻台湾、华侨多、有经济特区、海岸线长和港口多的优势,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持续发展”,“希望福建的同志发挥优势,多做工作,为推动两岸经贸联系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半年过后的1995年1月30日,就在海内外华人欢庆乙亥年春节的喜庆时刻,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表明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八项主张,为新时期的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特殊地位的高度重视,对福建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殷切期望,鞭策着我们树雄心,立壮志,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己任,努力发挥对台优势,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思路逐步完善,举措不断推出,实效日益显现。

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福建省提出新思路: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着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

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主动呼应中央对台工作重大部署。2004年初,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结合福建实际,着眼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取决于综合实力的增强,关键是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福建福建省委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仅是福建的事,也不仅仅是海峡西岸的事,更重要的是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祖国统一大业的事。福建的发展对台湾影响最为直接,福建做台湾人民工作的优势最为明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显示了我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最大诚意和最大努力,展示了大陆人民的博大胸怀、良好愿景,也体现了中央一系列对台方针的精神。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更好地发挥福建的优势,展示福建的形象,更好地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可以有力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具有开放优势、体制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但最突出、最大的还是对台“五缘”优势。 “五缘”,就是闽台关系的五大渊源:地缘相近。福建是大陆距离台澎金马最近的省份。血缘相亲。台湾80%以上的民众祖籍地在福建,其中约有80%又是来自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等地。文缘相承。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都有广泛的影响。商缘相连。闽台商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即使在两岸被人为隔绝的情况下,也从未间断。法缘相循。自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清朝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归福建管辖,是福建的一个府,因此历史上曾有“九闽”之称。闽台之间存在的这些独特渊源关系和密切的现实联系,使两地人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与相互交流的强烈愿望。

基于“五缘”优势,福建省委提出“六求”作为,即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福建省委还相应成立了对台经贸、促进对台“三通”、对台旅游、对台文化交流、对台农业合作和对台工作平台建设等六个工作小组,形成了开展对台工作的新体制。各地各有关部门也结合实际,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对台工作领导成员,设立了专门工作班子,配强了工作力量,完善了工作制度,使福建全省对台工作更加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此基础上,整合对台工作力量和资源,发挥各民主党派、省直各部门、群团组织、基层单位、研究机构等各条战线的各自作用,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对台工作,形成了党政齐抓、部门实施、群众参与,全社会合力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新格局。有关地方和部门还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与台湾有关方面、民间组织建立经常、稳定的联系管道和互动机制,从能够做的做起,把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继续做好,努力把闽台各项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向前进。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闽台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拓展,福建省委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对台“五缘”优势,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提出,拓展了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有效载体,创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宣示、优势体现和实践导向,为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对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构想,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作为。当前,福建全省上下正在深刻理解和领会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战略目标要求和推进形式,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在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增强的背景下,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工作思路的提出,得到中央和国家部委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先行先试,突破提升,多领域、多层次开拓对台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福建省努力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福建对台工作的一系列要求,遵循福建省委对台工作的思路,着力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提升,闽台交流合作由单向到双向、由点到面在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一直走在大陆各省前列——

着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

福建省着眼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努力推动闽台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现有台资企业集聚区为基础,建设闽台产业合作功能区,加强产业配套建设,提高对台相关产业集聚功能,打造光电、石化、电子、机械、纺织、造船、电机等闽台产业分工协作基地,使之成为两岸产业合作品牌。加快建设台湾农(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中心,建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使之成为两岸农业合作品牌。推进闽台现代物流、海洋开发、金融、创意动漫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合作,促进闽台业界共建合作园区,共研核心技术,共推技术标准,共创中华品牌。落实国家出台的更加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鼓励赴台举办各类商品展,扩大闽台贸易。办好投洽会、项目成果交易会、海交会、台交会、花博会、旅博会、林博会、茶博会、艺博会等重大对台经贸洽谈活动。推进闽台园区、企业、协会、港区之间的双向对接,探索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闽台经济合作稳步发展。

着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

福建省以祖地文化交流为重点,以文化传承为载体,推动两地文化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强化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展示海西文化魅力的对台文化展示基地,增强福建原乡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着力办好海西论坛等一系列经济文化研讨活动,扩大“相约东南”文艺公演、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展演活动的影响,丰富两岸青年联欢节等青少年联谊形式,提升闽南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保生大帝文化节等重大对台交流活动层次,使之成为两岸交流品牌。发挥闽台缘博物馆在密切两岸交流中的作用。促进闽台地方性、行业性、民间性团体的沟通联系,推动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学、新闻、出版和气象、地质、地震等领域的交流。组织富有闽台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赴台交流,增进台湾同胞对海西建设的了解、认同,形成闽台联系热络、互动密集的交流态势。

着力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纽带

福建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关系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问题,注意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不断扩大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办好各类涉台农业园区、基地和中心,为台湾农民来闽创业和台湾农(水)产品进口销售创造便利条件。为在闽台资企业办实事好事,促其发展壮大,实现转型升级。改善口岸通关环境,简化相关手续,方便台胞往返两岸。继续执行台生同等收费政策和奖学金制度,吸引更多台生来闽就学。开展台胞职业技能鉴定和人才交流合作试点,为台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大陆发展创造条件。设立信息服务网络,为台胞提供海西建设资讯和来闽投资、旅游、交流、定居、就学、就业、就医指南。完善沿海台胞接待站和台湾渔船停泊点功能,为台湾渔船民提供有效服务。探讨建立台湾海峡海上搜救合作机制,营造安全、和谐的海域环境。健全完善涉台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为维护台胞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着力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

继续发挥福建近台地理优势和闽台海空直接通航基础优势,积极拓展福建省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扩大闽台两地直航,推动两岸直接“三通”,不断拓宽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联系通道。鼓励福建省居民赴金马澎旅游,做大双向旅游规模。畅通客运往来航线,发展海空客运联运业务。拓展与金马澎直接往来的货物品种与规模,增加直接往来货运量,做大直接往来航线包裹快运业务,使直接往来航线成为两岸往来的主要通道。拓展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功能。推动省内相关口岸成为两岸客运包机周末化、常态化航点。用好用足福建省港区有关特殊政策,探索闽台物流合作方式,推动两岸货物便利通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未来两岸“三通”有关工作研究,促进福建省沿海对台口岸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

“海西”、“先行区”建设激荡海峡东岸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海岸东岸亦引起了热烈反响。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两岸合作双赢的具体体现”,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福建访问时表示。

“我们正在进一步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规划内容和相关步骤,大家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政策方向,有助于我们在两岸的交流中把握当下,共创未来。”2006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返闽祭祖时用闽南话这样对记者说。

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2006年5月到福州参加第八届海交会,面对台湾商品和展馆,深感“海西战略对广大台商充满投资发展机会”的判断绝非凭主观臆测。他认为,台闽交流十分活跃,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正在崛起,将连接珠、长两大三角洲,辐射内地,形成环海峡经济圈。

多次访闽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也表示:“我已感受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但能给福建百姓带来福祉,也能给台商创造良机。”他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成为两岸共同市场的试点。

……

13年弹指一挥间。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如今,这高瞻远瞩的讲话,已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并产生了显著效应。

海峡升明月,两岸共此时。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闽台交流与合作更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部署下,福建省将继续依托闽台“五缘”优势,不断促进“六求”作为,拓展领域、提升层次,努力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立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