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紧运行”下非公经济显活力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7

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跌为6.9920元。不断变动的汇率,引起石狮出口厂商的特别关注。目前,不少厂商已采取“多元化报价”方式以增大出口收益。

据了解,在以产品出口为主的石狮企业,已开始设专人或机构,负责应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这比委托理财、汇市对冲交易等方式更为有效。

多年来,石狮产品出口一直以美元报价。现在,大多改用多元化的报价系统。如对欧元区,采用欧元报价,到结汇期时,欧元比人民币的升幅更大,企业在商品价值之外,还有意外的汇兑收益;对日、韩等国出口,则要求采用进口国本国货币结算,结汇时的外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大致相仿;只要能避开以美元或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报价,即使有一定的汇率损失,也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实在绕不开美元经济区,则参考前3个月汇率变动因素报价。

一位服装企业老总说,前两年,石狮企业集中力量对付上游原材料涨价的成本压力,并没有把美元贬值当成一回事。然而,美元的持续贬值并呈加速之势,迫使企业不得不改弦更张,采取各种方式,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

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轻纺等加工消费品领域,出口面临压力,内需又显不足,相当一部分产品处于供大于求情况,加上工业品价格上升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汇改两年来,福建福建省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仅如此。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用工难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尤为严重。专家认为,虽然一季度福建省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紧运行特征明显。

在此环境中,福建省非公经济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表现出强劲的活力。

规避汇率变化风险,只是福建省民企积极应对市场的一个例子。面对原材料价格、用工等成本上升问题,不少企业加强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改进内部管理,积极开拓新市场,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一些优势企业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或协商调价,全部或部分消化成本上升因素。如龙工公司为消化钢材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去年以来在国内分两次提价。万利达公司积极参加国际专业展览,不断开发新产品,今年订单情况较好,全年出口预计可增长50%以上。

省经贸委工业经济运行处有关人士认为,非公经济逐步走向规范化,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正是福建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字显示,一季度,以非公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25亿元,占福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9.1%,可比增长14%,其中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占3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完成309.2亿元,增长25.5%,高于福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认为,紧运行的经济环境,更能考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企业要大力加强产品、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创新,深化改革,发展混合型所有制经济。事实证明,单一的所有制经济面对市场竞争时,一般比较脆弱;而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组合了国企、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形式的优势,聚集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资源,抗风险能力较强。非公经济本身是市场的产物,对市场的反应度和敏感度较强,应对市场竞争也自有其天然优势,因而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