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78

目前,福建省已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个、历史文化名村33个。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福建省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逐步纳入到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通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制定和实施专门的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各级政府提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也提高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居住生活环境,保护了村镇的珍贵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如连城芷溪村,百姓自发成立保护历史文化名村领导小组,积极做好保护规划,并通过领导小组,跟踪保护发展情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各级予以适当的资金支持,带动了地方政府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特别对给排水、电力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消防等基础设施完善,满足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如古田镇争取国家扶持资金166万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00万元,做好道路硬化、电力电缆、给排水管网下地,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升古镇风貌。

三、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出经济价值,很多地方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传统模式,依靠市场找准发展定位,如武夷山市下梅村、城村,以靠近武夷山旅游景点的优势,挖掘本地资源、乡土特色、旅游景观,做好旅游开发,成为武夷山景区旅游的组成部分。既保护了古村落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又通过旅游业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

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加大了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工作力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福安市坦洋村通过做好保护规划,开展富有知名度的“坦洋工夫”的茶庄生产厂房建筑的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有效保护古村落茶建筑文化,也提升了古村落茶文化内涵,促进了当地“坦洋工夫”的茶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