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福建省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努力克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影响,经济质量持续提升,经济运行保持健康快速平稳增长态势。
强农惠农措施有力 农民实现增收
一季度,福建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推出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具购置、测土配方施肥、能繁母猪、农业保险补贴等7项农业补贴和一系列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措施,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截至4月10日,各地早稻插秧全面展开,插秧面积128.79万亩,中稻及一季晚稻、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播种面积均比上年增加。冬春水利建设全面超额完成任务,标准化农田建设进度加快,福建全省已整理土地近5万亩,新增农用地及耕地7835.65亩,农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一季度福建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8.52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和非生产性收入明显增长。
三大因素拉升 工业经济效益
面对众多减利因素,福建全省工业经济仍保持较好效益。
这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
一是新增长点项目拉动有力。近两年,福建省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去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00多家,这批企业今年首季完成产值231亿元。
二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积极应对风险,变挑战为机遇。通过加强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消化提价因素,采取锁定汇率、以人民币结汇等办法规避汇率变化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
三是海西战略产生效应。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对海西建设的支持政策,在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形成福建省工业生产的有利环境。
外贸回升迅速 闽台合作深化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是本季度经济一大亮点。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7.7%、22.9%和37.4%,三项指标增幅同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十大外贸省市中均列第四位,这在近年来尚属首次。
外资企业依然是支撑福建省出口较快增长的主体,占58.1%的出口总额,相应带动了福建全省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纺织、服装、鞋、箱包等传统商品出口也实现20%以上的增幅。涉及去年出口退税调整的产品出口大幅下滑,未涉及的则大幅增长,表明福建省外贸企业在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巩固市场份额方面,正在取得积极成效。
进口方面,加工贸易、资源性产品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大幅增长。
闽台合作继续深化。一季度实际利用台资增长50.9%,“两门”、“两马”、“泉金”航线往来人员突破16万人次。金融合作方面,中国保监会批准台湾人寿保险与厦门建发联合筹建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富邦金控转投厦门银行,有望成为第一家参股大陆银行的台湾金融企业。
重点建设运行平稳 “6·18”成效明显
一季度,福建全省329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占年计划16.8%。其中,交通、能源、工业完成投资占总量的82%,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城建环保等行业时序进度均快于平均水平,核电、热电、水电等能源项目和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先后获准开工建设或获批开展前期工作。
第五届“6·18”对接项目已签约合同项目开工投产率达66.1%。今年“6·18”更名为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目前已召开农业“五新”、电机、节能减排、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专场对接会。福州信息产业基地获批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纳米材料、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
保障性住房扩容 房价涨幅趋缓
一季度,福建全省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廉租房在建项目规模15.88万平方米、2740套,经济适用房在建项目规模403.7万平方米、4.3万套,以限价房和经济租赁房为主的其他保障性住房在建项目24个、420.2万平方米、4.9万套。
保障性住房将继续扩容,以确保完成今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增解决1.7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目标任务。
同时,房地产业呈现投资增长、销售降温态势。一季度福建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长20.2%,增幅放缓,房地产销售有所降温,房价涨幅趋缓。1月至3月,福州、厦门、泉州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1%、6.4%和5.6%。涨幅与上年同期相比,厦门、泉州分别回落0.7个和1.7个百分点,福州持平。
紧运行特征显现 应对措施明确
一季度,福建省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市场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影响部分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任务仍较艰巨,据预测,今年福建省气候灾害程度将重于去年,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较严峻;煤电油运供应仍呈紧张趋势,电力迎峰度夏面临压力;人民币加速升值、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放缓等因素,使出口持续增长压力加大。
面对挑战,有关部门提议,目前最重要的是落实好各项政策,着力抓好新增长点培育,努力突破生产要素的制约,注意解决对外贸易中的特殊问题,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保持市场物价稳定,同时积极抓住闽台交流合作先机,持续业已出现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