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紧密相联。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福建省发挥“五缘”优势,扩大“六求”作为,先行先试,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推动了两岸人民的交流合作,增强了两岸人民的骨肉情谊,为两岸同胞的福祉,为促进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贸合作好戏连台
2004年福建省委提出海西战略后,台商投资福建势头强劲,闽台经贸合作好戏连台。据统计,2007年福建省新批合同台资(含第三地转投)25.66亿美元,实际到资18.18亿美元,均同比增长约三成。闽台贸易额翻一番,实际利用台资累计34.7亿美元。去年,福建省举办了海峡两岸LED产业项目对接会、海峡两岸装备制造业对接洽谈会等16场闽台项目对接会;还首次在台湾高雄成功举办了“2007海峡两岸(福建)健康家庭用品博览会”,推进了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
福建省同时加快闽台产业对接步伐,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地区。近年来,上百家台湾机械、电子、食品等企业按行业整体迁移海西,其中世界第三、台湾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厂商友达企业独资设立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预示着光电产业“航母”落户海西。目前,以台资企业为龙头的石化、机械、电子三大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的主导产业,并初步形成了厦门LED光电产业、宁德福安机电、泉州船舶制造、福清机械工业等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集群基地。在信息产业合作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间福建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65亿美元,去年在闽台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00亿元人民币,占福建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三成。
2007年以来,福建省在晋江围头港设立了对台小额贸易口岸,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对福建省两个对台小额贸易口岸实行更加开放的管理措施,为扩大对台小额贸易提供了政策保障。据福州海关统计,去年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进出口达638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五成多。
福建省正成为祖国大陆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平台最大、项目最多、台商农业投资最密集的省份,成为承接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主要区域。目前,福建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012个,合同利用台资25.2亿美元,实际到资14.5亿美元,在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并从初期引进台湾初级农产品小规模生产,逐步转变为引进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理念等;从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
福州、厦门已逐步形成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集散中心。去年以来,国台办又正式批准设立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福建省落实零关税进口部分台湾农产品的政策措施,去年进口台湾水果达1125吨。
文化交流渐成常态化
近年来,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日渐热络。许多在闽台两地流传已久的地方剧种,以各种方式在两岸之间轮番登场。2004年闽台两地在厦门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此后又在厦门举行了海峡两岸南音展演,在台湾举行了华人歌仔戏艺术节,如今每年都有百余名两岸艺人和学者参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这成了闽台两岸乡亲交流中华传统艺术、联系乡情的重要平台。
闽台两地还围绕民间信仰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双向交流活动。2004年,莆田成立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台湾共有58家妈祖文化机构加入。2006年,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来自台湾岛内的500多名僧众与祖国大陆佛教界人士在鼓山涌泉寺举行了海峡两岸祈福法会;去年,台湾第一尊肉身菩萨慈航木雕圣像首次回归福建泰宁祖庭等,在庄重拟古的祭祀大典表演和各种各样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中,让两地乡亲们体会更多的是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首届海峡百姓论坛去年在福州举行,吸引了两岸和港澳及海外专家学者1000多人参加。去年举行的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所展出的两地族谱中,共记载了各姓氏5万多由漳州迁往台湾开基祖的资料和两地民间族谱近700册,也是收集展出漳台两地民间族谱数量最多的一次。
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2005年首次移师台湾,在2005年举行的第四届闽南风·海峡情两岸四地少儿文艺系列交流活动中,500余名两岸青少年的足迹不仅遍及福、厦、漳、泉,也首次踏上了金门岛。已渐成常态的两岸夏令营、合唱节和文化巡演等活动,鲜明体现了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等主题。
自1985年华侨大学率先对台招生后,福建省成为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省份。目前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等福建省8所高校对台湾学生实行单独招生和考试。截至2006年底,福建省高校招收台生人数累计达3247人。
福建省是大陆最早与台湾出版界进行交流合作的省份,特别是海西发展新思路实施以来,闽台出版交流合作创出多项“全国之最”。福建省在厦门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后,2006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北举行,大陆赴台展团达303个,2000多万元人民币码洋大陆图书被台湾图书馆和书店一次性全部包销,在两岸引起巨大反响。
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峡青年论坛、海西妇女论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十多个闽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强化,各种内容精彩、形式多样的闽台民俗节庆活动在闽台两地频频上演。许多活动参与人士表示,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是抚育民族成长的源泉,无论怎样的阻隔,都挡不住文化上的皈依和亲和;而福建也成了加深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推动两岸直接“三通”
上古时期,经东山和澎湖列岛有一条连接闽台的“东山陆桥”,后为海水淹没。如今闽台之间又架起一条崭新的“陆桥”——“两门”、“两马”、“泉金”直航航线正成为密切联系海峡两岸的通道。
五年来,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马澎地区通过海上直航往来的人员,从2002年的6.1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77.8万人次;年货运量也从最初的几万吨不断迅猛增长,五年直航客运量突破26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530万吨,福州港、厦门港对高雄的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共运送集装箱508万标箱。福建沿海与台湾地区海上直航航线成为两岸最省钱、最便捷的黄金通道,也成为大陆对台客货往来最频繁的通路。
近年来在两岸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率先启动了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为海峡两岸乡亲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2007年,闽台旅游合作取得新突破,福建旅游展示推介会在澎湖举办,成为祖国大陆省份首次单独赴台湾地区举办的旅游展。全年“金马澎旅游”成型1271个团组3.08万人次,是前三年累计数的一倍多;接待台胞超过80万人次,进一步凸显了福建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的作用。
此外,2005年福建省举办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以来,闽台掀起旅游资源对接热潮。去年旅博会增加了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作为承办单位,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机构作为协办单位。福建正致力于把“金马游”办成一条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示范线路和连接两岸旅游的中转线路。
2006年春节,厦门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新增的航点。双方达成有关将两岸客运包机扩大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共识,至今已有两岸4家航空公司执行了厦门航点的包机任务。
近年来,福建通过完善对台口岸设施和通关服务,开辟沿海与金马澎货运直接往来新通道,推动直接往来航线延伸到台湾本岛。促进两岸客运包机实现常态化,积极推进货运包机运营和海空联运业务。做大“两门”、新辟“两马”包裹业务,建立闽台邮政函件总包邮路等,拓展了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推动了两岸直接“三通”,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
惠台政策先行“试验区”
来自台中市的农民林茂盛,是最早在福州申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台胞之一,他所创办的“茂盛农场”经营农产品种植、销售业务,福州成为他又一次创业的热土。
2006年年初,福建开始登记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以来,一些设区市陆续出台台湾居民申报个体工商户的指导意见。截至去年7月,像林茂盛这样的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在福建省已有302家。福建省各地工商系统还在登记窗口开辟“绿色通道”,为台湾同胞在申办个体户营业执照过程中提供各项服务。
去年海交会期间,北京、天津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在福建福建省工商局的倡议下,在福州共同签署了台湾水果市场规范经营省际协作备忘录,旨在“制止假冒台湾水果违法行为,规范台湾水果市场经营秩序”。同期,福建省还积极运作推动了福州至澎湖的沙石货运首航等先行先试措施。
福建省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唯一批准的对台职业技能鉴定的试点省份。2006年以来,先后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去年,福建省对台湾同胞的职业技能鉴定范围扩大到26个工种。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也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107所职业院校的140多名校长,以及两岸教育界知名人士围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前瞻”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目前,闽台职业培训交流已建成技能人才竞赛、学术交流、证照考试、校企合作和项目合作等五大平台。
总之,福建省积极落实中央惠台政策,为两岸经贸合作探路,也为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
“风暖冰雪融,潮平两岸近。”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依托闽台“五缘”优势,促进“六求”作为,福建省正致力于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继续拓展领域、提升层次,努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精神文化纽带、和谐社会纽带和通道连接纽带,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