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海西建设宏伟蓝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海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福建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福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热潮涌动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
“真是及时雨啊!”宁德机关干部陈振和听了福建省委宣讲团的十七大精神报告会后兴奋地说。十七大闭幕不久,福建就组建福建省委宣讲团分赴福建全省各地作十七大精神报告。很多干部群众反映,宣讲团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准确,他们对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思路更清晰了。
十六大以来,伴随着理论创新,福建科学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拓展。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组织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广泛开展“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理论武装工作向基层延伸,举办座谈会、研讨班、宣讲会、报告会等活动1万多场,直接听众达1000多万人(次),增强了干部群众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福建省委下发加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组织举办东南论坛、新知大讲坛等,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工作不断加强,开展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海峡西岸和谐文化百项调研等“双百”活动,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海西发展服务。开设网上“理论频道”,推动理论进基层示范点建设。
丰富多彩的宣传普及活动,使理论走出高楼深院,走进寻常百姓。“理论与广大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把中央的精神讲清楚,把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明白,可以帮助群众解惑释难,统一思想。”这是许多干部群众的切身体会。
与此同时,福建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弘扬“三平”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深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深入人心。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等活动。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六进社区”等活动,社会文明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科学理论、党的政策与实践结合必将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纵观八闽大地,从转变发展观念到完善发展思路,从创新发展模式到提高发展质量,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政策,正深入贯彻到海西建设的实践之中。
创新思路 海西建设主流舆论日益壮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也日趋复杂。为此,福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坚持以主题宣传的办法扩大社会效应, 组织“展示海西新风貌”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激发福建全省人民投身海西建设的热情。 2007年《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刊(播)发福建新闻报道达1.8万多条(篇)。
省内各媒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宣传海西建设。《福建日报》不惜版面推出“天下看海西”系列报道,同时推出一批极具看点的专访,引发广大读者热议海西效应、关注海西建设。接着又推出“冠军海西”等专栏,成为迎接十七大报道的亮点,受到中宣部和福建省委的充分肯定。
随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新要求,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等媒体开足马力,推出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策划。《福建日报》“天下看海西,海西怎么干”,“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建设‘两个先行区’”等重点栏目,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去年12月,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党报协作会议在福州举行,来自闽粤浙赣4省19城市的20家党报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党报协作网,共同担负起报道海西、宣传海西、建设海西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创新举措。
福建媒体还利用《感动福建》等品牌栏目,集中宣传郑忠华、张仁和、王树先、徐丽珍、林丹等先进典型,激励了广大群众把建设海西美好家园的愿望化作创新、创业、创造的实际行动。
今年1月以来,福建省出现罕见低温冻雨冰雪天气,在各种灾情报道背后,凝结着无数新闻工作者的汗水。多年来,福建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面对台风、洪灾等突发事件,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不惧艰险,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针对物价、住房、就业等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积极进行舆论引导。
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福建省努力用新观念、新方式营运和管理。建设东南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连续4年开展全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等大型采访活动,并与全国兄弟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建立了常态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和传播联动机制。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建立健全网上舆情汇集、分析和研判机制,主动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对台对外宣传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开展“台胞看海西”等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海峡新闻网开通至今点击量达3000万人次,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对台宣传网站。举办“相约东南”大型电视晚会等活动,闽台双向文化交流持续热络。以“6·18”、“9·8”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外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2500多场。加强与境外媒体协作网络建设……这些都树立了福建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福建。
先导先行、唱响海西。扎实的主题宣传、热点引导和新闻管理, 海西宣传效应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和保持了有利于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流舆论强势。
扎实推进 建设文化强省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文化强省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为海西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取得重要进展。着力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规范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也在积极推进。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动漫、印刷等产业快速发展,海峡西岸印刷复制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寿山石、木雕等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福建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5亿元,比去年增长26%。
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不断以大手笔建设重点文化设施。近来建设的有中国福建闽台缘博物馆、福州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建大剧院、昙石山遗址和博物馆等项目,提升了福建文化形象和实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土楼列为我国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候选项目,并已通过初评。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福建省有9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首次实现“满堂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使提供思想文化支撑的要求更加迫切。如何创新地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福建省的一个创举就是,将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全力打造品牌性农村文化发展项目。
近年来,福建省持续开展“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喜迎十七大海西展新姿”、“艺术扶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四进社区”等主题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成为近年来城乡文化工作的亮点与品牌。
列入200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首批128个项目于2008年春节前基本完工。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六大员”制度,省里已举办农村文化协管员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近600人次。“海西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各种文化资源。去年完成3729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
一项项品牌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多层次、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