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开学了,正当一些困难家庭孩子为学费发愁时,家住福州闽侯白沙镇的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班贫困生章世锋、张功宝却不用担心。章世锋感慨地说:“是小学时艺术扶贫老师们的牵线让我得到学费资助,也是他们两年的教学让我喜欢上了舞蹈。”
这两位农村娃是去年从闽侯大目溪小学毕业考上艺术学院的,闽侯大目溪小学是省艺术馆挂钩的艺术扶贫基地,他们能考上艺术学院,正是受益于福建省实施的艺术扶贫工程。
舞蹈、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城市孩子的课堂上司空见惯,但对偏远农村孩子来说却很稀罕。省艺术馆馆长吴志跃介绍说:“2004年初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由于师资欠缺没有配备专业艺术教师,孩子自小与艺术教育无缘。于是决定发动中高级艺术专业人员,安排时间,定点、定期深入偏远贫困山村,免费为农村儿童开展艺术教育。”
2004年,省艺术馆选定闽侯县贫困山村3所小学作为试点,开设美术、音乐、舞蹈、写作等兴趣班。2005年4月,省艺术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向福建全省文化馆发出艺术扶贫倡议,让怀艺在身的艺术专业人员定点、定期为福建全省贫困地区的学童上门提供免费的艺术辅导,得到福建全省文化馆的积极响应。
作为艺术扶贫工程发起者的省艺术馆,扶贫学校有6所,每逢周四,艺术家们就背上器具,跋山涉水,到离福州城区60多公里的闽侯山区学校。这项工程实施3年多来,福建全省88个文化馆(艺术馆)共挂钩158所小校作为艺术扶贫基地,参与扶贫的专业人员有600多人,受训学生达16万人次。随着艺术扶贫工程的实施,帮扶对象也不断延伸,既有地处偏远的山区小学、海岛小学和少数民族小学,也有外来工子弟学校、特教学校、三峡移民小学和藏族班等。扶贫的科目不断增加,除美术、音乐、舞蹈和写作课程外,还设置剪纸、版画、秧歌、腰鼓等民间艺术教育项目。
随着艺术扶贫工程的实施,省艺术馆和基层文化馆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面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面对孩子们的期盼和敬慕,艺术专业人员被感动、被震撼了。他们放弃节假日,积极为下乡授课做准备,许多人员不计报酬,自费下乡为孩子们辅导。省艺术馆的黄晓光是第一批参与艺术扶贫的志愿者,现年59岁的他,3年多来从未因个人原因停过一节课。他的一位画家朋友,在他的感召下,也到艺术扶贫基地兼了一个学期的课,自费买画版、画纸给学生。
“越是贫瘠的土地,越需要雨水。”艺术扶贫者们发现,农村孩子并非没有艺术天赋,他们只是缺少艺术启蒙;在农村开展艺术扶贫不仅义不容辞,而且大有可为。
近3年来,已有100多名孩子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600多名孩子参加了各级文艺汇演。安溪县文化馆选择没有艺术教育课的县特殊教育学校作为艺术扶贫对象,县文化馆人员为残疾孩子编排的《无语的花季》在福建全省汇演中获二等奖,令这些长期生活在艺术荒漠中的孩子激动得相拥而泣。闽侯县马坑小学的林切切同学,经辅导已完成了7部童话剧的创作。
滋润的心田发出阵阵感动。闽侯大目溪小学马积勇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我深切地体会到她不只是美丽,还很善良……是她给我铺了一条未来的路,让我感觉到读书是美好的事情……”日记中的“她”,就是马积勇的艺术扶贫老师。
艺术扶贫工程已成为福建省品牌性农村文化发展项目。它是福建省公益性文化机构主动把触角伸及艺术教育的贫瘠之地进行的一项大胆尝试,它把文化下乡常规化、制度化。如今,不少县市文化馆联合当地文联、高校等机构的艺术专家,共同策划开展这项工作。今年,福建省扶贫基地争取达到180个以上,平均每个艺术馆有2个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