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福建省人大代表为实现教育公平建言献策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9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令人振奋。这意味着在教育领域,公共资源将进一步优化组合,公平公正分配教育资源。”

“让孩子读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均衡,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或相对优质的教育,让孩子读好书。”

……

如何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接受公平教育质量,成为代表们关注的话题。

关注教育公平

关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儿童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新诉求。

2006年,福建省提前一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去年继续对福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今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也将免除,是福建省着力办好惠及群众的实事之一。罗杰炳代表说:“提高教育水平,就要让教育资源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

教育的不公,突出表现在城乡差距。罗杰炳认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育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对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更重要。

宁德蕉城中学校长杨爱民代表说:“近年来,农村学生向城市涌入,城市学生向优质学校涌入的情况比较严重。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到城里务工,有的是从众心理,家长认为农村办学质量差,但这些家长大多住所不固定,职业不稳定,早出晚归,孩子失去监管,得不偿失。”令漳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赵代表担忧的是,今年起,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也免除了,更多的农村学生将涌入城里就读。

为有效遏制择校暗流,福建省实行优质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的改革措施,确保薄弱学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优质中学。杨爱民说,此举利于缩小校间差距,但总的来看,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依然发展不平衡。

代表们说,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师资配备、教学硬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均衡,建议政府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逐步减小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师资配备是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因素。罗杰炳说,城市学校特别是重点校教师的福利和待遇远远高于落后地区、农村学校。这种差异,使优秀师资流向城市学校,后果就是学校间差异越来越大。

“农村教师流失是农村校薄弱的重要原因。”宁化一中教师林翠玉代表说,近5年来,宁化流失教师就达186人,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困难,中小学紧缺学科几年来基本招聘不到教师,目前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

“首先应从均衡各地区、各学校间教师待遇入手,让学校留得住人。”罗杰炳、曾碧桂代表建议,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评先评优要向农村学校教师重点倾斜,特殊津贴应按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等级,经济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方特殊津贴就应越高。

蓝瑜、潘庆星代表建议,对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审核,改革教师定编方式,乡村小学实行按班级数定编,确保农村学校有足够的教师数满足教学需要。职称评聘职数上要调整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出台措施鼓励部分年龄偏大、素质较差的教师转岗或提前退休。

林翠玉代表建议,政府建立稳固可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改革现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以欠发达地区农村为分配倾斜重点,按生均数确定不同类别地区的转移支付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推进对口支援

近年来,福建省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去年,福建省选派近50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或薄弱校支教;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去年选拔52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组织开展特级教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送培下乡”,加大农村教师、中小学校长参加省级专项培训比例,去年仅省级教育培训机构就培训农村教师和中小学校长1300多名。

赵、吴亿年代表说,这些加强教师队伍的新举措,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的矛盾,也大大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但目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有差距。

他们建议,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建立有序的教师流动管理机制,健全城区教师到偏远农村支教制度,各类学校应启动“城乡学校牵手”对口帮扶工程。实施农村师资定向培养计划,实行免费教育、定期服务制,出台政策吸引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中小学任教,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

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过程公平除了体现师资配备的均衡,还体现在教学硬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均衡。

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福建省不断加大投入。去年,改造56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新建扩建11.3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1.28万所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仍有差距。”林翠玉说,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仍欠缺。大田县实验小学校长吴建玲说,一些已完成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的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也存在用不起,用不好的问题。

代表们说,投入不足仍是阻碍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政府报告指出,教育投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今后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将教育均衡不断向前推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