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抢滩”海西
海西战略提出以来,福建省经济生活出现了喜人现象: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福建,交通建设高潮迭起,一批超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金融业面临新的契机
2005年3月22日,省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了《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农总行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福建省提供800亿元人民币信用额度。中国农业银行成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首家签约的金融企业。
紧接着,4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与省政府在福州签署《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2007年8月29日,双方又签署第二轮合作会谈纪要,双方在电力、高速公路、铁路、石化、港口、新农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救灾应急、中小企业等诸多领域加强合作。
5月18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省政府在福州签署了《关于利用政策性保险产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中国信保将利用政策性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在推进闽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应对国外的特殊保障与反倾销措施等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为福建省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性金融保险服务。
不仅如此,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透露,国内还有一些重要金融机构与福建省类似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
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携巨资进入福建,原因何在?
权威人士分析,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福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临海面台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闽台之间经贸发展的良好预期、高潮迭起的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实践表明,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框架下,福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地方政府组织优势和银行融资优势的结合,是双方共谋新一轮发展的新起点,必将实现双赢。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所说,以开发性金融的基本运行模式覆盖海峡西岸经济各项建设,双方合作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区域经济的助推器
金融作为助推器,对区域经济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记者从福建省农行获悉,省政府与农总行签订协议近三年来,省农行大力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全方位介入福建省内重点项目建设、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人消费等领域,信贷投放量明显加大,累计新发放贷款653.7亿元。
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海西建设。截至目前,国开行共向福建省公路、电力、铁路、石化、林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领域及县域、民生领域承诺贷款2200多亿元,已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000多亿元。特别是2007年,国开行全年通过多种途径满足项目贷款需求322亿元,比上年增加103亿元,确保了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链不断裂。
助力“三农”建设,是金融机构支持海西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农行不断拓宽金融支农思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据统计,至2007年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435.13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27.7亿元,支持了福建全省87.5%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61.8%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全省农行县域存款、贷款比重分别达59.9%、46.9%,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0.8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
在支持海西建设的进程中,金融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政府与金融机构实现了良性互动。自2002年第四季度起至今,国开行连续21个季度保持百分百贷款本息回收率,保持了优质的资产质量和良好的市场业绩。2005年,福建农行各项存款超千亿元,经营利润超15亿元;2006年经营利润20.7亿元;2007年经营利润30亿元。
海沧台商投资区新阳工业区全景。根据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重点支持福建4个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区内台资企业发展。
海关总署
推进海西大通关
上月21日,福建省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英国进口的54个集装箱共673吨废纸到厦门港,28日,该公司在三明海关办结了通关手续后,29日这批货就运到了厂里。
“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大大方便了我们进出口企业!”青山纸业总经理徐宗明告诉记者,三明属福州关区,但从欧洲进口货物到厦门港成本较低,自从2006年7月福州、厦门海关开展区域通关改革试点后,公司在三明海关就可办理通关手续,进口从报关到货物放行比原来快了2至4天。
2006年,海关总署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行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海关总署党组关于海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总体意见》和《关于海关支持“海西”建设有关事项的答复意见》,并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共确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福建实际的22条总体意见和46条具体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海关支持发展的第一个区域。
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海关总署支持“海西”的政策措施,并逐一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有力促进了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有力支持“先行先试”
近年来,随着两岸往来的日益密切,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进出口增长迅猛,但由于受贸易金额10万美元和船舶吨位100吨的限制,大宗对台货物交易一直无法开展。2006年,福州、厦门海关“先行先试”,适当放宽了“两限”。2007年9月,福州马尾、泉州石井被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正式列为第一批放开从事对台小额贸易“限制”的港口,并允许经营配额许可证商品,福清南青屿、长乐松下、东山铜陵、晋江深沪、厦门大嶝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口岸。
福州、厦门海关还简化对台小额贸易的监管手续和两岸直航客运船舶申报手续,2007年,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额为638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8%。
在海关总署“先行先试”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07年,闽台经贸交流不断拓展,亮点迭出:厦门空港口岸成为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两岸客运包机航点,至今已成功执飞了两岸节日包机任务76个航次;4月,台湾全富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全富”轮获准经营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至澎湖间海上散杂货物运输,继客运直航之后,福建沿海口岸与台湾澎湖地区海上货运直航实现新突破;9月,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正式启动;10月,福建省船舶“安麒”轮首航马祖,标志着福州与台湾马祖间实现客运双向对开……
构建区域通关格局
为了使省内企业“足不出省”即可办理在省外口岸外贸货物的通关手续,同时推动海西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出海通道,扩大海西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辐射效应,福州、厦门海关和福建省口岸部门积极深化区域通关改革,不断扩大适用范围,推动区域通关常态化。
2006年7月1日,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福州、厦门海关与黄埔、湛江、南宁等海关相继开展了区域通关改革试点,2006年12月,福建省口岸海防办与江西省口岸办正式签署了《闽赣两省口岸区域通关协作备忘录》。2007年初,福州、厦门海关又与中、东、西部的杭州、宁波、汕头、南昌、武汉、长沙、贵阳、银川等8个海关共同签订《海峡西岸区域通关改革联系配合办法》,确立了“2+8”的海西区域大通关模式。10月,福厦两关又与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内陆7海关签订《区域通关改革联系配合办法》。如今,海西区域通关不仅在福厦两关之间顺利开展,还扩大到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14个直属海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辐射中西部的区域大通关格局已经形成。去年,仅福州关区企业足不出户就办理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进口货物报关单476票,货值1.39亿美元。
福州、厦门海关还全面加强与江西、湖南、浙江(浙南、浙西)和广东(粤东)等周边海关的区域协作,开通了厦门港与三明、江西南昌、广东梅州等地的多条“海铁联运”绿色物流通道,实现内陆省区铁路运输与海运的顺畅衔接,并加强与陆路转关量最大的深圳海关口岸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福建省内陆地区享受到了“港口就在家门口”的无水港的便利。
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会上,台湾水果受到与会者关注。
工商总局
“26条”提高服务能力
不久前,福建省工商局召开福建全省工商系统会议,总结福建全省工商系统贯彻《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即26条)的情况。会议强调,福建全省工商系统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持续深入推进26条的全面贯彻落实,不断提高服务海西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两任局长 一段佳话
在全国工商系统中,流传着两任局长支持海西建设的佳话。
海西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去年8月,原国家工商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听取福建福建省工商局领导的汇报后,明确表示:对福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给予大力支持,并批示有关司局领导抓紧研究支持的政策。同年10月,新局长周伯华到任后,对海西的关注、支持没因新老交接而中断。他到任后听取的第一个省局汇报工作,就是福建,并当即表示:福建的地位特殊,总局将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和促进海西建设,把福建作为全国工商局系统推进改革的一个试点地区,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福建更大的政策倾斜。
2006年12月,《意见》正式出台了,内容共有6大方面、26条,包括进一步扩大闽台贸易合作,支持海西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施商标战略等,充分体现了让海西“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周伯华局长还要求:将《意见》印发全国工商系统,动员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来共同支持海西建设。
抓住契机 展示作为
“抓住契机,展示作为”。一年来,福建全省工商系统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按照26条要求和福建省领导的批示精神,主动融入海西大局,积极展示作为,结合各地实际,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完善服务措施,拓展服务空间,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如今,26条意见已在福建初显成效、开花结果。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6条的要求,省工商部门积极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扩大闽台经贸合作交流提供方便。今年“5·18”期间,福建省工商局邀请18个省市自治区工商局领导,参加在福州举行的“保护台湾水果联席会议”,签署了保护台湾水果省际协作工作备忘录,强化了对台湾水果合法权益的保护,努力为两岸经贸交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福建省各地工商局在贯彻26条时,也特别重视为促进闽台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福州开发区工商局积极联络企业,吸引了由18家台湾农渔会成员和14家台湾贸易公司组成的参展团,共带436种商品,前来参加台湾农副产品展销会。漳州龙海市工商局积极促成当地水仙花协会赴台参加“2007年台湾 漳州水仙花夏令雕刻技术交流会”。宁德市工商局积极配合,促成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在霞浦落地。
福建省工商系统还根据26条关于进一步支持海西实施商标战略的精神,一年来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福建省商标品牌培育的新突破。去年福建省又有17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占全国该批认定总数的8.6%,位居全国第5位。福建全省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7件,总量达29件,位居全国第2位,另有15件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初步审定。
一个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26条的高潮,正在福建全省工商系统兴起。
“26条”进一步支持海西实施商标战略。春节临近,云霄工商打击盗用“漳州水仙花”证明商标行为。
民航总局
全力支持海西民航发展
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福建省民航事业发展,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省政府签署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航发展会谈纪要。根据纪要,双方将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扶持和培育航空市场,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和航空运输事业发展,促进福建与台湾的民航合作与交流,形成海峡两岸航运便捷的主通道。
“十一五”期间,民航总局将进一步加大对福建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福建省民用航空业持续快速发展。如,在发展规划上,支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航发展规划纳入全国民航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以福州、厦门机场为枢纽,以泉州、武夷山机场为骨干,三明、连城等一批小型机场为补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民用运输机场区域性网络集群。
在航路空管上,积极开展沿海航路资源开发工作,共同推进新航路建设,根本解决东南沿海航路、空域资源紧张状况,提高航班正常率。民航总局还将安排资金用于福建省民航空管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福建与台湾便捷的空中通航。民航总局支持将福建省内对外开放的各机场列为对台“三通”的重点机场,支持发展海峡两岸的“海空联运”和“一票通”业务,支持海峡两岸旅游优先使用福建海空联运通道,支持海峡两岸直航包机优先使用福州、厦门、泉州机场,在两岸直航中发挥主通道作用。
“十一五”期间,民航总局将进一步加大对福建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教育部
“备忘录”带来新活力
去年8月5日,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教育发展备忘录》。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备忘录”签署以来的短短数月里,福建省教育部门迅速抓住机遇,结合实际求实效,部省共建效应日益显现,有力地促进了海西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我们马上就可以对实训平台进行技术升级并扩大规模了。”福建邮电学校的刘苏军副校长兴奋地告诉记者,近日,学校的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财政200万元的资金扶持。他说:“今年9月实训基地建成后,不仅能用于实训教学,还将为通信行业进行新业务、新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科研、开发的服务平台。”
据了解,“备忘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支持福建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去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加大对福建省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共确定13个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海西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教育部的强力助推下,福建省不断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进中职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去年,福建省职校承担的职业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9.29万人次,企业职工技能培训39.89万人次。
提升人才和智力服务
去年12月,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消息传出,福建全省各地高校纷至沓来取经。该中心主任高绍康兴奋地对记者说,中心将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大中型仪器的平台,除对本校开放,还向周边大学开放,为培养人才做服务性工作,近期,中心已接纳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学生来实习,并与福建医大合作开展临床实验。他说,中心还将为福建省企事业单位作相关培训工作,并为企业检测样品等提供支持。
在教育部支持下,福建省这次被教育部列入2007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共有4个,它们正凭借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培训、交流和合作,增强示范辐射能力,为福建省经济建设服务。
支持福建高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是“备忘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去年12月,福建省有6所高校的17个实验室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教育部、财政部共下拨专项资金4800万元。
教育部还明确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支持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近日,教育部又召开司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建立组织全国重点高校参与“6·18”活动的长效机制,以及参与今年“6·18”活动的工作意见。
两岸合作交流频繁
“风雨故人来,欢聚共繁荣”。2007年8月15日,首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职业学校)校长论坛在厦门召开,隔海相望的200多名两岸中小学校长及教研机构专家学者,首次面对面探讨共同面临的新时期课程改革与创新问题。此次论坛受到热烈“捧场”,台湾代表团领队杨朝祥在致辞中激动地说:“论坛原定双方各出50名,不曾想报名信息一传开,台湾报名的校长人数从50名、80名,上升到今天来到厦门的130名。报名之所以踊跃,正是源于两岸密切的血缘关系、共同的教育观、同样面临的教育难题,以及对大家两岸未来教育进一步紧密合作的美好憧憬。”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日益活跃,盛事不断。去年8月以来,福建省教育部门和学校还举办了首届和谐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资源与环境高层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采风游学及民族文化夏令营等交流活动、2007海峡两岸厦金旅游学术研讨会、两岸三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等两岸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福建省还充分运用教育部赋予的对台单独考试、单独招生优惠政策,今年新招收台湾学生223名,目前在福建省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总数达7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