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要追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团,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什么?对此,三位为漳州“海丝”申遗工作奔走不停的文史专家、漳州市政协委员,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说,群众是否参与是得到申遗小组认可的关键。
政协委员、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群众是否参与是得到申遗小组认可的关键
杨丽华可谓是漳州市的“申遗专家”。南靖华安土楼申遗成功,她从文物保护规划、请国家级专家鉴定、如何让百姓参与等一连串工作开始,进行了十年的努力。这次的 “海丝”申遗,她也是重担在身。凭土楼申遗成功经验,她认为“海丝”申遗漳州目前迫在眉睫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她说:“联合国的专家要定一个地方是不是达到申遗的条件,他们最在乎的是看这个地方的百姓和政府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宣传工作是不是达到高度自发的程度。也就是说百姓是不是自发地参与文物保护、政府宣传工作是不是非常广泛。专家们会到这个地方和百姓交谈,听他们对政府保护文物的看法;看看百姓对历史文物了解的程度有多少,是不是很热爱文物。所以,我认为,现在月港申遗,只是政府和专家在参与,老百姓的参与度还不够,还没有这个意识。这要立即着手进行,对当地百姓进行宣传。
“其次,政府马上着手要做的是对遗产地的文物进行梳理。与‘海丝’有关系的遗址还有多少?有多少文物还埋在淤泥里?都要马上梳理。涉台文物、海防文物等等还有很多没清出来。政府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专拨经费,马上着手做这件工作。”
据杨丽华的调研,月港码头遗址还在,码头边上的晏海楼已经有维修,但是需要文管部门再进行一次专业的维护。因此码头、沿码头的商铺、周遭的环境等需要马上进行还原性的保护。另外,申报时不仅仅把月港一个港口拿去申报,与“海丝”、海上贸易有关系的文物都要绑在一起进行申报,比如漳州芗城区的古码头、“海丝”之路沿线的灯塔(云霄的石矾塔、东山的文峰塔、诏安的祥麟塔)以及龙海市角美镇的天一总局、林氏义庄、潘仔楼,芗城区新华东的两个牌坊(这两个牌坊上各有5块外国人与中国人载歌载舞的雕塑)都与海上贸易有关系,都要捆绑在一起申报。
申遗不仅仅是漳州自己有热情,国家文物局要认可漳州,才有可能让申遗顺利进行。杨丽华的打算是,本月底,请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到漳州走一走,现场考察、调研月港,以取得更多专家学者对漳州“海丝”文化史料和遗址的认可,并支持漳州追进全国申遗团。
政协委员、漳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文献的整理是基础工作
与“海丝”有关系的文献在漳州是否有?可以说整理与“海丝”有关联的文献,是整个申遗工作中最最基础的工作了。只有这些文献,才能证实漳州月港在历史上的价值,才能证实月港是不是始发地。但是,目前漳州市对文献整理工作还是零。因此,漳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说,梳理文物的同时,文献的整理工作也要同时进行。这些文献有的流散在民间,都是民间人士自己整理研究,需要马上收集。
张大伟认为主要整理的文献有两种,一是天一总局侨批的收集、纸币的收集,这些侨批在民间很多收藏家手中都有。二是重要史籍的翻印出书。他特别提出了几本书要抢救:《渡海方程》《龙飞纪略》《东西洋考》《裔乘》《海岛逸志》。他说这些书本漳州图书馆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保存,但是需要政府专拨经费整理。这些资料的整理有利于文史工作者开展“海丝”历史研究,为申遗提供依据。
漳州市政协常委陈自强:保护是对历史的负责
研究月港三十多年,至今为月港写出了五十多篇文章的陈自强老先生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这么重要的月港,保护是对历史的负责。”
陈老先生是漳州月港民间研究第一人。在他的研究里,月港兴起于明代宗景泰四年,明天启以后才衰落,大约150多年时间。他认为月港和宋元时的泉州港相比,海外贸易的特点是:泉州港是官方港口,都是以外国船来进贡为主,而月港是一个以民间贸易为主的港口;月港以中国商人到其他国家贸易为主。他认为月港—马尼拉航线和马尼拉—阿卡普洱航线,两条航线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形成了一条新的“海丝之路”。月港在海上贸易历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海丝”之路申报,漳州是不可少的。遗憾的是,早前漳州没有意识到这点,不重视。但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老先生表示,如果为申遗,他可以把他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蔡力 张炎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