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漳州“海丝”遗址保护刻不容缓 遗址保护不尽如人意(图)

来自:海峡导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6

漳州想挤“海丝”申遗团,“海丝”遗址保护至关重要,它们提供着实物佐证,并将在申遗之后,发挥着旅游效益等作用。但是根据漳州市政协1月5日在漳州市委扩大会议上所做的建议显示,经过政协委员专题调研组深入县市调查发现,一些遗址的保护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些遗址还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点,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情况堪忧”。

  导报记者7日下午实地走访月港古码头、天一总局、林氏义庄、鸿渐番仔楼、潘厝古民居等“海丝”文化遗址发现,保护情况确实令人堪忧,“海丝”遗址保护刻不容缓。

  月港古码头:垃圾满江 无法辨认

  月港古码头位于海澄镇,在500年前,繁华的月港不仅获得了“小苏杭”的美誉,还被誉为 “天子南库”,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福建上缴朝廷的税银近6万两,其中月港的舶税超过了3万5千两,占了全省税银的大半。在繁荣时期,在九龙江长约1公里的岸边,一溜排开了7个码头,分别是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

  而如今的月港早已衰败不堪。导报记者昨日在江边看到,江面上满是生活垃圾,随着海水荡漾,异常刺眼。而所谓的码头早已不见踪影,基本上被新的堤岸埋没,或者沉在海水下。在月港古码头旁边是著名的航标晏海楼,如今也消逝了往日的光彩,由一把铁将军把门,里面荒草丛生,一些民房挤在周围。“由镇政府管理的,平时不开启,没法进去的。”旁边一位住户告诉导报记者。

  天一总局:一片破败 窃贼常光顾

  在“海丝”遗址里,天一总局最为声名显赫,其全称为 “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位于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由当地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创办。1892年,“天一总局”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外设厦门、安海、吕宋等三个分局,专为海内外华侨和侨属办理书信投递和钱币汇兑接送服务。2006年5月,“天一总局”旧址还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但就是这样一个 “国保”的遗址如今依然是一片破败。一些地方砖掉了瓦破了,一些地方被村民乱拉起来的电线缠绕着,屋顶边沿处长着高高的杂草。事实上,在“天一总局”建筑里还住着当地居民,这些居民的居住对建筑既起到保护作用,也对建筑群产生着一些不良影响。导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居民们为了自己的生活方便,甚至在柱子上凿出洞来安装自来水管,一些衣服随意乱晒,显得杂乱无章。

  但是居民们却在自发保护着“天一总局”。63岁的康阿婆就在“天一总局”住了大半辈子,她说,经常有一些外地窃贼瞄上建筑里的雕梁画栋,试图偷走。“我们还专门养了狗,要是到晚上有什么情况,狗会叫起来,曾经有一块窗棂差点被拿走。”

  林氏义庄:老人看管 防不住贼

  林氏义庄位于杨厝村过井社内,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清中后期闽台两省著名的慈善机构,创建人为清代开发台湾有功志士林平侯,即林维源的祖父。林氏义庄的大堂内,镶在墙体的“林氏义庄”碑记载了当时该慈善机构运作的具体情况,石碑质地优良,字体隽秀,美轮美奂,有很高的“涉台”文物价值。“不能等申遗才想到保护,再不赶紧实行保护,等申遗成功之日,恐怕回过头,这些古建筑早就被破坏了。”当地的张先生对“海丝”遗址的保护有感而发。

  与天一总局这样精美的古建筑一样,林氏义庄同样因为窃贼频频光顾令人头疼不已。林氏义庄的管理者为74岁的林阿婆和她80岁的老伴,两人加起来都快160岁了。林阿婆告诉导报记者,有关部门请他们两人看守义庄,但是窃贼频频光顾,让两位老人睡觉都不安稳,“政府还装上了铁门,我们也养了狗,但是贼子还是很多,什么都要拿走。”(郑瑞卿 文/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