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夜幕已降,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福清市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礼明还在柏先洋省级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工地上忙碌着。作为项目承建商,潘礼明说:“我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项目涉及福清市龙山街道先前、柏渡、塘头、北店4个村,总投资286.5万元,计划改造中低产田5600亩。这一带是低洼地,每年都要被淹上一两次。特别是去年8月20日晚的一场大雨,使这片低洼地的积水最深处超过2米。
去年9月,这片低洼地列入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得知这个消息,潘礼明从当地农民那里租用了2800多亩地,开展农业种养综合开发,并中标项目建设。
记者在夜色中看到,排洪沟纵横交错,规划有序,其中主排洪沟宽达4.5米、高超2米。福清市农业局生产科教科科长陈木松说:“先前片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项目建成后,这又是5600亩旱涝保收的良田。”
福建省人均耕地0.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然而,福建省一以贯之地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海西建设的全局中谋划,坚持立足多予,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农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旱能浇,涝能排,沟渠相接,机耕方便
林聿喜是福清市上迳镇前宅村村民,5年来,他对相邻的上迳村村民大为羡慕。因为上迳村拥有非常标准的农田。
2001年,农业厅把上迳镇土堡洋片区3050亩农田列入省级标准农田示范片建设,并于次年5月完工。上迳村是列入的4个村之一。2003年,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上迳村租地360多亩,建立生产基地。
林聿喜如今是上迳基地负责人。他说:“原来,这里的田和我村里的一样,水路都是泥巴沟,水大就冲毁,水小放水等半天,晚上还要看水。现在,水泥沟渠,规划又好,不用看水、争水;机耕路通到田头,稻谷打下来,直接装上车,省了很多工。”
嘉叶公司总经理助理何照钦认为,标准农田建设,农民受益最直接。基地田租一亩一年250公斤干谷,同时还在上迳村招了360名女工,每人月均收入1200元。
这些年,福建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生产设施,增强抗灾能力。从1995年至2005年,福建全省仅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就有398片,改造中低产田188万亩,建设优质粮基地20.73万亩,共投资约8.54亿元,其中省级资金支出约3.13亿元。从2001年至2007年,福建全省共建设省级标准农田示范片158片,总投资约2.78亿元,其中省级投资2.006亿元,建设标准农田40.7万亩,建设田间机耕路801.39公里、田间渠系排灌渠系1626.08公里。
基本农田建设,使一大批中低产田成为“田成方、土肥沃、沟相连、渠相接、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渍能除、排灌自如、机耕方便”的高产稳产田,不但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而且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福清市农业局副局长俞云平说:“福清已有17家大型农业企业在农田改造项目区落户,并通过订单农业,使蔬菜成为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年生产蔬菜43万吨,年产值2亿元。”
滴灌,喷灌,引水上山,送水下田
虽然冷空气南下,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的田野上却人来人往,忙着修复水毁水渠。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去年因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福建省共有16273处水利设施损毁。福建全省计划投资5.19亿元修复,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2亿元,为历年最多。
早规划、早部署、早动工、早使用。目前,福建全省已修复水毁水利设施4501处,占任务总数的64.9%。
而始于2004年的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千里河道清水工程、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六千”水利工程建设,连年超额完成任务,极大改善了高山地区、水土流失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统计,福建省已建成6087个村的饮水工程,受益800多万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6.9万亩;完成山地水利工程19042个,蓄水容积92.25万立方米。
永春县五里街镇高垅村就从中受益。高垅村有721户、2545人,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柑橘、茶叶。长期以来,村民打井取水、挑水灌溉。2005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高垅村开始饮水、节水灌溉、山地水利等工程建设。目前,全村已修通了7条主干渠;建设5座80立方米以上蓄水池,小蓄水池更是星罗棋布。村级饮水工程已完工过半,受益人口2013人。
村民林学超感慨地说:“从挑水灌溉到引水上山,从打井取水到送水下田,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少下肥,省工时,培肥地力,增产增效
最近,处置自己种的血柑和华盛顿棕之争,让闽侯县龙台山生态园老板叶延青费了不少心思。
1997年,他在闽侯县荆溪镇龙台山租了1100亩地种植脐橙、福橘、柚子、血柑,创办农业生态园。其中,7年前种的200亩血柑,产量较低,效益差。他在3年前找到了替代物——华盛顿棕,并套种了一批。按目前市价,一棵七八年生的华盛顿棕能卖2000元。
可是去年,血柑收益大增,平均一棵收入500元。叶延青又舍不得了,思来想去,决定把华盛顿棕移出血柑园。
血柑收益大增,缘于测土配方施肥。2006年,闽侯县实施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试点项目工作。县农业局派人到龙台山生态园调查取样,根据柑橘类作物作了养分配比,建议叶延青使用配方专用肥,并多下有机肥。
他接受了农业局的建议,效果很明显。去年,果树的春梢平均有15厘米长,而过去一般只有10厘米。春梢长,挂果就多,产量就增加。他高兴地说:“一亩多收了200元。”
从2005年起,省农业厅在福建全省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如今,测土配方施肥已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营养套餐”。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福建全省已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50万亩,节本增效2.2亿元。
测土配方施肥带来的不仅仅是增收。省农业厅土肥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徐志平认为,更在于推动农民科学施肥,利于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农业污染,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叶延青深有体会。他说:“测土配方施肥,就是缺什么补什么;跟人一样,不能乱补。去年果园少施了一次肥,果树长得更好,病虫害少了,产品品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