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海峡西岸新农村更具活力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1

上月14日,看着省内外的货车不断拉走村里的金柑,尤溪县八字桥乡洪牌村的陈斌喜上眉梢。他家种了10亩金柑,年收入近万元。去年,村里的金柑项目被农业部列为“一村一品”示范项目,还下拨了专项资金15万元。

省农业厅有关人员表示,自“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以来,福建省主动沟通联系,争取农业部支持。2006年2月6日,农业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增加了“海峡西岸地区”;在“发展重点”中增加“支持海峡西岸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等内容。去年4月,农业部与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

近两年来,农业部在项目资金上向福建省大幅倾斜。2005年农业部下达福建省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资金7882万元,2006年达到14896万元,去年前10个月又增至22754万元。

  特色农业走向品牌化

尤溪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玉昌是从业35年的老茶人。他没想到,去年在家门口就能和海峡两岸的茶人进行交流。去年11月17日,由省政府、农业部等在泉州共同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成为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福建省耕地少,但农业特色鲜明。发展海峡西岸农业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是农业部支持推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福建省重点建设3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九个重点特色农业。截至2006年底,福建省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笋竹、花卉、水产等产业优势明显。茶叶生产连续13年稳步增长,总产量、出口量、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食用菌年产量58.73万吨,年出口创汇、产量、产值连续10多年居全国首位。

更可喜的是,特色农业正走向品牌农业,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名牌农产品。截至2006年底,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有3个,获“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有26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172个;获“中国驰名商标”9枚,“福建省著名商标”171枚。还产生了各类特色农产品“一村一品”专业村3000多个,占福建全省农业村数量的20%以上。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00多个,参加农户达到32万户。

  闽台农业合作持续领先

台商王世忠是罗源县新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1月,公司在罗源湾开发区扩建的10条菌包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秀珍菇菌包2500万个,大部分菌包提供给农民种植。这引导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向专业化分工、工厂化生产迈进。

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两年,农业部大力支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点加强了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国家先后在漳浦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厦门设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在霞浦设立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去年,农业部新增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专项科目,首次安排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经费310万元,占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总经费的62%。

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暂行规定》。截至目前,福建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964个,合同利用台资24.88亿美元,实际到资14.35亿美元,在祖国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

闽台农业合作也从初期的引进台湾初级农产品小规模生产,逐步转变为引进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理念等;从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运销以及休闲等农业二、三产业发展,并拓展到农科教合作、农业经营管理、水土保持和渔工合作等领域。

  农产品质量较大提高

林永是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任。目前,该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真正综合了种养殖业检测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通过了所有门类的认证认可。林永说:“检测水平的提高,不但对农产品质量起到监督作用,而且对不良行为起到威慑作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福建省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新建了5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制(修)订10项以上的省地方标准,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安全。

福建省还大力推进名牌认定、农业“三品”和GA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目前,福建全省已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总量1271个、企业711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05个,企业550家、产品822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145家、产品37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16家、产品77个。

据介绍,福建省不但初步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还建立健全了农产品流通体系,28个农(水)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基本实现了农业部确定的农(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12个100%的目标。

  惠农政策促民增收

尤溪县八字桥乡后曲村的牛坑山只是一个小山包,但对吴绍桢来说,这是一座“金山”。他在牛坑山周围种满了金柑,还养上猪,建起沼气池,走猪—沼—果发展模式,去年仅养猪就收入3万多元。上月14日,他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额外收入账:“开一条机耕路,补助2000元;建一个沼气池,补助1000多元;搞喷灌,一个喷头补助132元;蓄水池一立方米补助45元,我一口气建了个570立方米的;还送来了割草机、灭虫灯……现在政策好,种地有补贴。”

去年,农业部安排福建省中央农机购置补贴2500万元,较2006年翻了一番;把福建省植保工程二期规划列为部里重点支持的有害生物控制区域站。同时,农业部还考虑到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允许福建省将茶叶机械、园艺机械等纳入购机补贴范畴。

前年,福建省抓住中央首次在福建省实施农村购置补贴的契机,建立了10个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县,去年又建立20个试验示范县、106个试验点,涉及农户1780户,新增插秧机74台,初步探索出适宜福建省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模式。

去年,福建省还加大了对农村户用沼气的补贴力度,补贴金额由去年的每口800元增加到1200元。截至去年11月底,福建全省65个县今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30口,占年度计划的100.06%,年可新增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