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积极构筑产品质量安全“防护网”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3

  “产品质量是经营之本,对专项整治我们是积极配合的。按要求,卫生许可证张贴上墙,进货检查验收台账也是一笔一笔填写的。”24日,三明市一批发市场内,经营商许文忠面对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联合检查组人员,抱出了登记台账本。

在专项整治中,福建省各级各部门坚持标本兼治,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落实已有规章制度的同时,注重创新,注意及时总结工作实践中的有效作法和经验,在监管工作的制度、机制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对症下药模式创新

“水产熟食台账难保存”、“进货台账易丢失”等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工商部门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了大量类似的“代表性”问题。目前,福建省县城以上城市食品市场、超市已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已100%建立进货台账制度。

福建省工商局下发通知,及时统一规范了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的电子式台账、簿记式台账和粘贴式台账,并细分类别,设计并分发了方便农民自销农产品,小食杂店、小摊位等经营主体的简易进销台账样本。

覆盖福建全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经建立。省农业厅对福建全省23个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进行例行监测,将监测范围扩大到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整治期间,各地增加了检测的品种和项目,提高了检测的频次和密度,逐步完善了例行检测制度。

  因地制宜制度创新

整治期间,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建设厅共同出台《福建省早餐流动网点卫生管理规范》,要求做到“当日未销售完的非定型包装食品,统一回收后不得再次加工销售”。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经营企业信用评估和诚信奖罚机制规定的信用等级,对药械经营企业实施分类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两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建设,现已达到乡镇100%,村97%(全国为91%)。

经贸部门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屠宰场设施改造,并督促屠宰企业健全标志证照管理、生猪进厂验收交接、肉品质量追溯、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培训教育思路创新

“马上就回去改,哪怕今天晚上不睡觉,也要把立即能改的地方改到位。”近日,在省质监部门举办的小作坊业主培训班上,厦门辖区鑫阿鹭豆制品加工点业主汤德海这样表态。

  在培训班里,41家小作坊业主聚精会神地观看用鲜活事例制成的幻灯片,工作人员还手把手地教会业主做好原辅材料及所用食品添加物质登记、建立产品生产销售台账。通过小观摩、小讨论、小交流、小讲评的“四小”模式,食品安全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动态监管科技创新 

省质监局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的有效性,研制开发了食品添加剂备案软件。该软件具有备案、信息查询统计、自动判断、添加剂查询等四大功能,目前已在上海、广东、山东等地进行备案试点工作。“远山河田鸡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也通过验收,将全球统一追溯系统(GS1)运用到河田鸡等家禽身上,这在全国还是首次。目前正在研究生猪养殖及肉制品生产、无公害大米加工过程中全系统产品跟踪与追溯方案,也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检验检疫部门在三明建立“出口鳗鱼身份追溯系统”,采集鳗鱼生产全过程安全卫生控制关键信息,通过互联网供国外消费者、采购商和国内外官方监管部门追溯查询,提升了我国鳗鱼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度。通过全面建立出口食品批次管理和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制定出口工业品退货追溯调查、国外通报案例调查等作业指导书,做到了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