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天召开的福建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2008年福建省确定的十一项主要经济任务,在保障速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注重活力的激发,注重民生的改善,一系列具体措施既实在又出彩。
支农投入 明显增加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明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量、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都要明显高于今年;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适当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建立促进农村土地、山林、果园等经营权合理流转的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加快建设贯通城乡的水、电、路、公交、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城乡统筹的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镇社会管理向农村延伸覆盖。
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重在提升竞争力,制造业领域将突出发展光电、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石油化工及下游产业,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领域将着力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和诊断试剂、光伏产业、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除尘等技术设备;现代服务业领域将精心扶持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拓展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服务外包业、产品设计和广告创意等商务专业服务。
创新平台 加速构建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大平台方面,建设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突破福建省产业发展急需的瓶颈技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超级计算技术应用步伐;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制定并采用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引导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更多地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公共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从资金补助、项目安排等方面扶持各类技术创新的苗头尽快成长。
节能环保 奖惩明确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方面,建立超能耗加价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督促燃煤电厂、重点工业排污单位按时限建成脱硫设施,严格实行在线监控;完善脱硫电价政策,实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建项目审批、城建类政府性补助资金挂钩,污水处理运营费用与处理效果挂钩;全面取缔关闭国家明令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保护千亩以上的成片耕地,加大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
消费需求 有效扩大
积极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方面,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扩大财政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扩大居民消费信贷领域;认真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粮食、食用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保障市场供给;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稳定学校食堂等的供应。
对外经贸 加快转型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方面,多渠道扶持出口品牌发展,推动福建福建省企业进入跨国公司采购链,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负担的政策、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政策。引导更多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节能环保及重点产业链空白点等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来闽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在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加快建设适合外商需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外商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
闽台交流 先行先试
闽台交流合作方面,重在先行先试,落实更加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零关税进口部分台湾农产品、台生就学等惠台政策;加大与台湾光电、智能电子、创意、动漫、数控机床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对接力度,打造若干个具有海峡特色的闽台产业分工协作基地,联手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综合运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宗教、民间信仰交流和闽台族谱对接,深化科技、新闻、出版、体育、卫生、气象、地质、地震、环保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直接“三通”率先实践。
重点建设 提升质量
提升重点建设质量方面,培育新增长区域,在环三都澳、罗源湾、江阴半岛、湄洲湾(南、北岸)、厦门湾、古雷湾等临港区域和南平、三明、龙岩等产业集中区推出一批后劲足、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形成新增长点,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产业项目;集中力量抓好交通、能源和生产性大项目建设,今后五年平均每年交付一条高等级铁路新线,竣工两条高速公路。
区域联动 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形成区域互动联动的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福、厦、泉、漳等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争取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三角洲协同推进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同南方电网联网工程、华东电网第二通道等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领域 深化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出台和实施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经营预算制度;出台新举措支持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升级;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到户的目标;建设福建全省网上审批服务系统,推广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明年要继续集中新增财力,援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一户一就业;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解决7500户以上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所有市、县(区)对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住房、水稻种植、渔工责任、渔船和森林火灾等农业保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