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着力培植墙材革新发展 形成产业增长极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9

  

  日前,从北京首届全国墙体材料革新成就展览会上获悉,福建省的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经过15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近5年来,福建全省墙材行业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精心打造3个基地和3个产业带,扎实推进“禁实、限黏”工作,墙材革新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应用比例提升18%

2006年,福建全省9个设区市的市区和52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已实现“禁实”目标,占其总数的61.18%;福建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146.11亿块标准砖,占墙体材料总量的53.39%,比1992年增加47.23个百分点。新型墙材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比例由“十五”初期的48.75%提高到2006年的67.03%。“十五”期间,福建全省累计实现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面积30523.96万平方米,节能建筑面积18596.83万平方米,节约土地4.62万亩,节约能源516.71万吨标煤,综合利用工业灰渣4967.85万吨。

目前,福建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砖、块、板”三大类齐全,拥有新型墙材企业1600多家,产品种类48个。蒸压加气砼砌块产能超过400多万立方米,与砼砌块一同成为替代黏土砖的主导产品。科技含量高、上档次的新型墙材产品逐年增加,产品和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增长极初成

“九五”时期,福建的新型墙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建设市场的需要。但从墙材产业结构看,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产品同构,低档次的产品偏多,供大于求,不能满足建筑节能50%的需要,酿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档次、高质量、高科技的产品偏少,供不应求。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下,福建省墙材行业确定了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植墙材革新发展的增长极,努力推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省发展新型建材领导小组办主任余天寅说:“产业增长极的形成,可以在产业的内部和外部同时产生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当初之所以选择3个基地和3个产业带的发展模式,除了综合考虑资源、区位、技术、物流、信息等因素外,看重的就是这种可能带来的内、外两个经济效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这3个基地和3个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同时拉动了电力、运输、矿产资源等上游产业链和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装潢等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形成福建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的经济效应开始显现。

这3个基地是以福建厚德、福建华意、福建奥兰多等为依托的产能达400万立方米以上的蒸压加气砼砌块生产基地;以泉州鸿昌、泉州鸿益、漳州科晖、泉州群峰、福建泉工、福建海源等为依托的新型建材机械装备生产基地;以福州鑫强、福建建明(三明)等为依托的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硅酸钙板生产基地。

3个产业带是以福建国能(泉州)、厦门常青树、漳州安盛等为依托的产能逾390万立方米的闽东南沿海新型墙材产业带;以龙岩澳佳力、永佳、裕佳环保建材等为依托的产能达150万立方米以上的闽西红色新型墙材产业带;以南平闽威、邵武远通新、宁德宏辉陶粒砌块公司等为依托的产能在239万立方米以上的闽东北绿色环保新型墙材产业带。

目前,福建省已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环境污染少、单位能耗低、综合效益好的新型墙材产业集群,特别是以泉州市为主体的新型墙材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出口欧洲、俄罗斯、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福建全省城乡齐“推新”

几年来,福建全省“推新”工作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形成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在城市,以“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切入点,新型墙材的使用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福州大学城,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是省内第一个通过国家部级验收的建设部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厦门确定总建筑面积达45.28万平方米的3个民用住宅小区为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对其进行建筑工程与太阳能应用一体化设计。

在农村,福建省墙材行业抓住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新型墙材在农村的应用步伐,使之成为福建全省墙改的新亮点。南平、三明、龙岩、漳州等地在福建全省中率先建立示范小区,其中建瓯市铺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成为省级村镇住宅优秀小区,漳州示范工程经验成为省行业的典型。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全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应用新型墙材的建筑面积已达513万平方米。

今年9月17日,省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福建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省政府第99号政府令颁布,从今年的11月开始施行。它标志着福建省的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