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福建省首次重奖25家获得“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企业。这些金奖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福建省政府重奖每家企业100万元。近年来,福建省以品牌推动农业企业发展、以提升农业企业层次来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福建: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在银鹭集团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马塘村成为福建省第一村。
厦门如意集团农副产品生产线分拣车间工人在整理出口的梅子。
发展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福建省副省长张昌平认为,农业只有产业化、现代化才有可能产生规模效益,农产品只有标准化、品质化才能产生高附加值。而以初级农产品为原材料、以千家万户为依托的农业企业是实现农产品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核心环节。因此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必由之路,更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农业发展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福建全省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力日益增强。到去年底,福建省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103家,其中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有19家、10亿元至20亿元的有5家、20亿元以上的有2家。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认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总量基本平衡、结构矛盾突出、涨跌变化敏感的新阶段。农业企业要承担农民增收农业稳定增长的社会责任,农业企业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过硬的品牌,才能抢占市场先机,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平均利润率。
福建省以推动品牌建设为载体,调动了农业企业积极性,使农业企业自觉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品牌意识,积极争创各种品牌。一是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福建省著名商标。目前,福建省共有66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有涉农类15件,“安溪铁观音”、“柘荣太子参”、“溪蜜柚”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外,福建省还有一批品牌农业企业的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福建省工商局先后认定了福建著名商标865件,其中涉农类172件,占199%。二是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福建名牌产品。2005年—2007年福建省共有100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其中涉农类21个。2006年,福建省有3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首批认定的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04年—2006年,福建省共评定福建名牌产品632个,其中涉农类162个,占总数的256%。三是积极争取列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建省先后有1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数量位居全国第8位,其中农产品14个;有171家企业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被保护产品产值累计达954亿元。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福建省有479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57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29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有31家企业的36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南靖县副县长黄庆华说,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品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方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牌和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促使农业企业和农民一道推行农业品牌化。
从企业本身来看,农业企业培育品牌,一方面是企业属性的体现,作为企业必须创品牌才可以在市场上形成差异性,创造较高的比较效益。另一方面农业产品只有展示自身独具的品质才能提高竞争力、扩大知名度。
品牌确保品质,品质创造品牌。福建省注重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上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福建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15家涉农类企业中有7家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的10家涉农类企业中5家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2006年中国名牌农产品的3家企业全部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已成为推动福建省品牌农业做大做强的主体。
合力打造品牌,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四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品牌化,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品牌化是前面三化的表面特征和重要体现,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化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效益,组织化生产使农业现代化、分工更加精细。而要实现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只有以品牌化为核心,才能真正带动高品质带来的高效益,最终才能带来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更快增收。
张昌平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相比,明显偏低。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少,农民家庭经营规模小,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就业不充分。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多管齐下,但发展农业生产始终是一条主要途径。一方面要在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效益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上下功夫。福建省的果、茶、菜、菌、畜产品、水产品有不少优良品种,具有培育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的作用。因此,福建省把发展优质农产品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始终。农产品优质一方面是品质好,即好看、好吃、好贮存;另一方面是卫生、安全、无公害。福建省发展优质农产品,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扩大推广优质品种的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的检测监控,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以及产品的抽查检测等,力保农产品优质、安全。
从农民角度来看,标准化生产肯定会增加成本,农业企业要承担因生产推行标准化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只有提高效益才能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福建省注重建设农业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基地,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标准化,合力打造品牌,共同推动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业企业牵头组成专业化合作组织,帮助农民进行安全生产和认证,推动标准化生产。漳州市芗城区芗安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芗安”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使“芗安蔬菜”成为城市生鲜超市免检产品。永春县柑橘同业公会大力发展“永春芦柑”品牌,先后获得了“中国芦柑之乡”称号和“永春芦柑”地理标志,统一质量检测和果品分级,鼓励会员单位注册商标,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2006年平均售价比上年增长24%,带动农民增收近8000万元。福建省供销社扶持培育尤溪县八字桥金柑佛手瓜合作社,打造“八字桥”品牌,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每年帮助当地农民销售佛手瓜125万吨、金柑06万吨,获营销附加值1000多万元,全乡瓜农户均收入达7000元。
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品牌农业发展的载体,有力促进了农户小生产与农业企业的对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2006年福建省菇农人均可从食用菌产业中获得千元以上的收入,重点产区和食用菌专业村的收入则更高。古田县大桥镇沂洋村,2000多人口,80%以上从事食用菌生产和经销。目前,龙头企业在全村建有菇房700多间,食用菌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一年就为全村菇农带来纯收入1000万元。2006年,漳州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40亿元,食用菌鲜品及其加工品总产量占全国15%,出口量占全国35%。全市形成以蘑菇罐头厂、速冻蘑菇厂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链,服务配套一条龙,生产食用菌所需原料有专门公司营销,搭建菇房大棚有专门施工队伍,食用菌机械有专门厂家生产,产品销售有一支营销队伍。漳州一些食用菌机械厂所生产的机械设备远销欧美,成为全国闻名的食用菌机械厂。
龙头动,全身活,品牌兴,农民富。福建省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安溪县大力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全县107万人中有近80万人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产业,仅茶叶产值就达45亿元,不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还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平和溪蜜柚”地理标志注册后,全县种植面积从过去的137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50万亩,产量由15万吨提高到50万吨,产值由2亿元增加到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种植柚子收入2000多元。福建省通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超过10亿元,间接带动农民增收数十亿元以上。
2006年福建省农民人均收入48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46元,其中三分之一收入是通过品牌农业企业带动获得的。
品牌农业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品牌农业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福建省共发布了745项农业方面的地方标准和农业技术规范。许多龙头企业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水平。如厦门银祥集团在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基础上,创立了“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良种繁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卫生防疫、统一产品回收”的模式。莆田东南香米业公司大米的生产标准达到国际水平,公司获得18项专利,生产的大米2004年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企业通过创品牌,营销能力提升,自身能力增强,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厦门银鹭集团和惠尔康集团两家企业的花生牛奶占全国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近70%,晋江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的紫菜加工产品占全国市场的60%。古田县大力培育“古田银耳”品牌,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95%,产品覆盖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商品率达100%。
厦门银鹭集团是一家村办企业,通过建立“市场+公司+科技园+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工兴农,共同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现已发展成为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福建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和中国罐头工业排名前列的企业。“银鹭”牌八宝粥占全国市场一半,花生牛奶占全国市场四成以上。通过“订单农业”在全国建立农产品基地6万亩,年收购农副产品7万吨,辐射带动5个省6万多农民。企业搞活了,也带动了全村人致富,去年银鹭集团所在的马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大量外地农民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就业。以品牌农业为龙头,该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不但产品好销,而且通过品牌带动发展观光农业,壮大旅游产业。
福建省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杨根生说,福建省品牌农业蓬勃发展,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以点带面、以工促农的辐射、带头、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