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海西成热土 闽浙赣粤19市加强合作科学发展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73

  十九城市示意图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继两次写入中央文件之后,又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海峡西岸,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联内陆,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赣、粤三省边界的一片广袤的热土。

海峡西岸,天下瞩目。这片位于祖国东南的热土,它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紧密相连,与完成祖国统一这一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钱塘江浪涛滚滚,越秀山林木葱葱;赣鄱大地东风浩荡,八闽上下气势如虹!支持海西、参与海西,正成为区域内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与行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机遇、共同的作为,把闽浙赣粤4省19市(即: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以及福建9市)海西儿女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站在海峡西岸这片热土上,我们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处海西热土上的闽浙赣粤4省19市,山水相连,文化相近,骨肉相亲。

潮汕话和闽南语属同一个语系,走在潮汕的街头,宛若身入闽南之境:满街乡音萦耳,两旁的骑楼与闽南如出一辙;大排档上海产品琳琅满目……一段闽粤联姻的佳话“陈三五娘”,被编成戏剧,从古唱到今。

闽西、赣南、粤东,在行政区划上虽分属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但地理人文却浑然一体,都是客家人生息的地方。龙岩的客家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7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的赣州,被认为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地、中转站,是孕育客家民系的一个摇篮,而梅州,亦是客家主要集散地。

更典型的是闽浙边界那条宽不足三丈、深不盈尺的“车头溪”,一溪为界,南边是福鼎市叠石乡车头村,北边是浙江泰顺县彭溪镇车头村。当地村民说,两个车头村原本就是一家人。两村之间有3座水泥桥相连,以桥中为界,在桥上走不到10米,就算“出省”。在这里,两个村田地互相“插花”,房子互相“插花”,人们生产生活融在一块,有乐同享,有难互帮。

自古以来,闽浙赣粤4省19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和人员往来频繁,在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今天,团结协作、携手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又成了4省19市人民共同的愿望。而海西,就是实现这个愿望的热土。

4省19市的合作交流,势在必行。以经贸合作来说:

一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今后的发展将是区域的发展,竞争将是区域的竞争;

二来,4省19市经贸之间同质因素少,互补因素多;

三来,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为彼此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江西土地多,劳动力工资低,交通发达,资源丰富,而福建对外开放较早,百姓创业精神强,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粤东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业生产需要更大的空间,福建漳州、龙岩和三明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却十分丰富……而浙江的经济观察人士和企业家认为,浙南一带经济发展的活力主要靠民营资本支撑,但当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时,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宽广,于是,与海峡西岸一衣带水的东岸,很自然地就成为新的目标。

实践证明,闽浙赣粤4省尤其是边界地区的经济合作交流十分成功:

江西福建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说,赣州是海西的纵深腹地。这些年来,赣州加速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抓好承接福建的产业梯度转移,今年上半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江西省的40%以上,被商务部正式授予“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汕头市经贸局副局长谭孝恩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福建与汕头的农业合作开展得十分红火,汕头市每天从外地运进的6000多头生猪中,有2000多头是从福建来的;汕头每年还从福建调入大量的蔬菜、花卉等农业物资,特别是台风季节,本地蔬菜锐减,福建的漳州、龙岩、三明等地大力支援,年年帮助汕头渡过难关。

闽东与浙南这些年往来日益频繁,他们相互投资,促进了各自产业链向外延伸,推动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他们组成旅游城市联盟,开通雁荡山——太姥山——鼓山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市场、信息共享;他们开展闽浙海事协作,强化联动执法,确保闽浙交界海上人员安全。

……

4省19市加强合作交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一个山水相连、文化相近、骨肉相亲的地域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社会治安,协作共赢发展经济,而这些,都脱离不了合作交流。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闽西、粤东同饮一江水。发源于长汀的客家母亲河汀江,浩浩江水自北向南穿过龙岩市的4个县一路奔流而下,进入广东省境内被称为韩江,流经梅州、潮州、汕头等地,在广东地区长达110公里,成为沿江两岸1000多万人赖以生产生活的生命之水。为了保护这条闽粤两省共同的母亲河,源头的龙岩市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汀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流域各地人民作出了不小的牺牲,确保了流入广东境内的韩江水质达到国家优良标准。

今年8月,本报记者兵分4路,赴浙、赣、湘、粤采访,了解到,在农业、经贸、环保、旅游等领域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4省边界各县市还在计生、治安、交通、森林防火、维权等方面积极开展协作。

行文至此,记者想起了江西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智勇说的一句话:“海西战略提出后,闽赣两省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个说法,用于当前同处海西热土上的闽浙赣粤4省19市交流与合作的状态,一样合适。

  共同的理想 共同的机遇

海西,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它主动响应中央对台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自觉构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它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在东南沿海形成连片发展之势,且纵深推进,向内陆形成辐射,拉动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科学发展,服务全国现代化大局;

它促进海峡西岸各省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实现共同繁荣。

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积极融入海峡西岸,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经成为同处海西热土上的4省19市的共同理想。

温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两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主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的合作、与友好城市的合作”,把温州建设成为“南联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浙南闽东北”的经济枢纽区域。

这些年,温州商人除了在闽投资创业外,还在两地信息和技术交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温州泰珠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的珠光颜料制造商。几年前,泰珠集团看中了宁德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在福鼎星火工业园区成立子公司——福鼎格丽特颜料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面积34亩。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葱粉生产商,产量全球第三,2003年还被福建省经贸委列为“十五”技术改造重点项目。

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说,丽水市要把接轨海西、主动接受海西的辐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研究举措,主动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争取在海西建设中有更大的作为。

汕头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加强与港澳台和东盟的经贸合作,抓住泛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经济协作区扩大合作与发展的机遇,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实现区域合作新突破。”不久前出台的《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把汕头建成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经济协作区重要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板块、沟通珠港澳与泛珠三角区域重要通道。

汕头海洋集团公司抓住福建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的契机,在泉州投资“泉港海洋聚苯树脂有限公司”,兴建年产12万吨聚苯乙烯生产线和5万吨化工专用码头,公司投产后实现年产值9亿元,填补了福建省PS产品生产空白,并带动闽东南地区塑料加工业中的电子电器、玩具、计算机和彩电机壳、冰箱板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年,该集团又在漳州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聚苯乙烯生产线,年实现产值3.5亿元。

江西境内,“承接闽台经济,建设一流园区”、“加速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巨型广告牌,随处可见。在南昌、抚州、赣州,在农村、企业、街道,所到之处,记者都强烈地感受到“对接、融入”之风。融入海西,已成为江西发展的重要思路。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并非仅仅是一个理想,一项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海西发展思路提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来闽视察,关心海西,支持海西;近40个国家部委派出调研组赴闽进行专题调研,就如何支持海西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

台湾、香港、澳门媒体激情报道,欢呼:“海峡西岸的时代即将来临!”许多台湾政要来闽访问,纷纷表示:海西为两岸人民共创福祉。澳门特首何厚铧在首届海西建设与闽澳经济合作论坛上发表讲话,认为海西战略不光为福建,也为周边地区,包括澳门特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台、港、澳的企业更是加速行动,希望在海西建设中谋得一席,仅以闽台农业合作为例,截至今年9月,福建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964个,合同利用台资24.9亿美元,实际到资14.4亿美元,位居祖国大陆各省市之首……

抓住这个重要的机遇,把握这个重要的机遇,已成为闽浙赣粤4省19市的共识。

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等地都与台湾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海西战略提出后,中央有关部委大力支持,福建积极打造对台交流平台让粤东看到了发挥对台优势、加速发展的又一次良机。去年7月,广东省台办和省外经贸厅等部门联合在粤东调研后,形成了《加快粤东地区对台对外贸易发展调研报告》。报告提出,把加强对台对外经贸工作作为加快粤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充分发挥粤东的区位优势,将汕头等粤东地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

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近日接受台湾和中央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不但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还要主动融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汕头既可以享受泛珠三角、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也可以享受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有利于促进发展、扩大开放,有利于把区域经济的实惠惠及企业、百姓。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说,作为广东省的“东大门”,潮州市的区位优势在于:处于厦门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圈交汇点,处于闽粤赣十三地市经济合作区中心位置。这为潮州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说,要加强梅州、龙岩、赣州三市在资源开发、产业互补、交通对接、市场互通等方面的合作,把三市区域小三角建成对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峡西岸”三个经济圈的桥头堡。

海西平台,开拓了闽浙合作的新篇章,也给浙南各地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正如浙江省门户网站——浙江在线的一篇报道《浙江能给海西经济区带来什么?》中所说:“海西的崛起,只会使浙江经济发展多一个平台,多一个合作伙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个经济区的发展壮大,浙江将从中发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浙闽携手发展、共同繁荣指日可待!”

2006年的温州市“两会”,政协一号提案热议海西。提案写道:“温州作为浙江省最南端中心城市和全国25个主要港口城市之一,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根据我市的实际和特色尽早做好规划,在功能上与厦门、福州、泉州等三大城市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显现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各地加强对台交流合作的很好平台,温州作为浙江正在实施的“东引台资”战略的排头兵,融入海西,加强与福建的区域合作,对促进温州与台湾经济交流、产业对接,率先做好“东引台资”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有意义。

江西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唯一的内陆省份,连接中西部广大区域,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海西战略的提出,打通了江西连接福建港口的通道,使江西成为中部6省中第一个因区域联盟而直接出海连接全球的省份,诚如抚州市副市长邱火明说的:“长期以来在谈起江西时,人们想到的只是一个内陆省份,如今对接海西,我们也可以做海的文章了。”

江西拥有4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2406处省级旅游景区,而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亦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江西与福建旅游部门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客源市场,组织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并且利用临近江西的武夷山与台湾阿里山的协作,拓展与台湾的旅游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江西境内有京九与沪昆两大铁路干线,有向塘、鹰潭等名列全国前茅的铁路编组车站,而福建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深水岸线资源富甲全国,厦门、福州已形成了海峡西岸现代化的港口群。通过“铁海联运”、“公海联运”等方式,把福建现代化的港口优势,与江西地处中部陆路交通枢纽的优势相结合,就能打造一条服务于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对外开放的综合快捷通道。

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指出,今天的江西已不仅是“江西”,同时还是海西的一部分——江西应在未来的经济区域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并获得巨大收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