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服务海西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7

12月1日这一天,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福建师范大学“宣传十七大,青春献海西”队伍,活跃在闽侯县上街镇马保村。他们身披志愿者绶带,下地头、进农户,在广大村民中间,耐心讲解党的十七大精神,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位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十七大真好,党的政策就是好,这回咱们老百姓是真正受益了。”老人的话和冬日暖暖的阳光一起,回荡在空中,传递着青年学子们和乡亲们的深情……

这一天,福建省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和师大学子一样,做着服务社会的事……仅在榕城,就有8所高校走进学校所挂钩的78个社会实践基地,宣传十七大精神,开展三农政策讲解、爱心家教、医疗服务、法律咨询、社保咨询等志愿服务。

近年来,福建省大学生胸怀祖国,心系海西,积极投身海西建设,勇于实践,在平静、平凡、平常中践行了服务海西的责任,在社会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奉献青春和才华。

与祖国人民共奋进、与海西建设同发展——自觉成为海西建设的宣传者,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建设海西的伟大实践中去

福建全省上下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随着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推进,福建省大学生成立宣传十七大精神小分队、宣讲团,进社区、农村宣讲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深入人心。

11月10日上午,50多名来自福建师大学生会的学生干部,在福州市金山马榕社区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社区实践基地。一位居民说:“大学生就是有知识,把十七大精神讲得这么生动。原先要不要参加社保我还没个准,这下可清楚了。”

11月17日,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前往集美区后溪镇宣讲十七大精神,深入小学支教、向村民宣传各种卫生和环保知识等。该院已连续7年组织志愿者到后溪镇开展社会实践。

十七大召开后,厦门理工学院学子走出校园,让“走进新农村”的活动成为开设在田间地头的教育课堂。在集美后溪镇新村文化广场,工程建设者、农民、大学生汇聚一堂,在“红歌会”上穿插访谈。在对话中,学生与海西劳动者增进了共识。

……

“青年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海西建设的栋梁之才,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建设海西的伟大实践中去。”11月6日,在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团福建省委召开的福建全省大学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上,在榕高校学生代表纷纷表达了服务海西的满腔热情和坚定决心。

11月11日,一封寄自厦门大学的信,引起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注意。这封由厦门大学研究生会、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代表全校同学写给卢书记的信,表达了莘莘学子学习贯彻十七大、服务海西的赤诚之心。

11月16日,福建省学联发出了致福建全省大中学生的倡议书,号召福建全省大中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近年来,福建省大学生服务海西的热情在不断高涨。

去年6月26日,福大学生会、至诚学院学生会向卢展工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青年大学生“走进海西、宣传海西、服务海西”的真挚情怀。这年7月14日,卢展工书记在百忙之中看这封信后,动情地批示:“读了来信,大学生的热情令人感动不已。他们提出的这个课题,实际上就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和进行社会实践,在平静、平凡、平常之中来感受领悟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这是福建省委对教育事业、对广大青年的高度重视,更是亲切的关怀与殷切的期望。青年大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

去年暑期,福建全省高校认真学习贯彻卢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共组织了16支全国重点实践队、500多支省级重点服务队、15万名大学生,奔赴农村、厂矿、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期,又有近20万大中专学生奔赴各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1所高校在310个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形势政策宣讲、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支教扶贫、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医疗服务……大学生们紧紧围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服务革命老区建设等内容,不断推进“服务海西”社会实践深入开展。

“服务海西”社会实践活动已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成为新形势下福建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同实践相结合、同群众相结合——立足新起点,在践行“三平”精神,参与海西建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1月17日,福建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来到闽侯上街镇美岐村,为村民宣讲十七大精神。为了让村民听得懂,志愿队特意挑选会讲福州话的志愿者用方言配合宣讲。医大学生已在美岐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年多,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掌握村民健康状况,承担美岐小学的卫生教学任务……今年暑期,医大团委还组织医师和大学生组成专家义诊团,前往厦门西溪街道居委会义诊近500人次,发放药物、防治常见病宣传单等。

如今,福建省许多高校像医大这样立足专业特色设立相应的实践服务项目,向学生招募志愿服务队,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福建农林大学多年来立足于服务新农村,并走出了基地化、社会化的路子。今年暑期,与省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星星农村行动”,建立1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与省科协合作,开展“星火传播行动”,组建62支实践服务队,把学校最新科研成果带进农村。学校组建无公害茶叶防治科技服务队等各类实践队103支,将推广反季节蔬菜近百项技术,活动地点覆盖福建全省50多个县(市)的200多个乡村。

福建师大把支教作为“拳头”活动。今年7月、8月,组织“研究生支教团”走进乡村中学,开展“一对一”帮扶,把最新的教学信息和课改理念送给乡村教师,并与特困学生结对子。该校地理科学学院社会实践队则深入福安上白石镇,采用GIS等先进仪器进行实地考察、勘测,对茶叶种植、白凤桃培植两个特色产业进行适种地分析,为欠发达乡镇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福建中医学院大学生医疗服务队分赴建瓯市小雅等4个村开展义诊,给山区人民带去了良好的医疗服务,赠送了价值6000余元的常用药品,共诊治患者600余名……

武夷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反映,在实践中,虽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很累很苦,但十分开心,升华了思想,提升了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经验。

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说,社会实践是我们在艰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与基层、群众的融合中汲取营养,砥砺人格,锤炼品德的好办法。

广大青年学子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海西这个大课堂里,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把了解现实国情同增进人民感情结合起来,增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增强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本领——项目带动,提高层次,把蕴含的巨大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扎根在海西,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收获服务的硕果

在上月举行的海峡两岸花博会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的吕伟成同学所参与的课题“柑橘半穿刺线虫防控技术”,与长泰县青年果场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柑橘黄化症是福建省柑橘减产的重要原因,去年,吕伟成在导师带领下,在实践基地攻克了这一难题。在今年“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这个项目还与多家企业对接。

吕伟成说:“我们有机会与企业合作,这与我们对福建省柑橘病害的现状有较深入了解是分不开的。在实践基地,我们有更多把专业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实践过程激发了我们极大的热情,项目攻关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在历届“6·18”上,农林大先后推出1000多项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有500多项科技成果成功签约,而其中不少项目是学生参与完成的。

像农林大这样,在福建全省各地建立多个实践基地,基地内的企业、村民根据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向高校申报实践课题,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选择相应的课题,然后到这些基地进行攻关的事例,在福建省高校特别是农林类、科技类院校层出不穷。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学和管理体制,通过实行“按需立项、接项组团、双向受益”的项目化运作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办法,推动服务海西向纵深发展。目前,福大已有75名学生发挥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福建省“十五”、“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7个重要课题项目中,直接服务于海西的经济社会建设。

今年7月、8月,八闽大地的林间小路、田间地头、深山沟道旁,活跃着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博士:

——厦门大学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的博士们,1个多月里,翻山越岭,穿河下海,下田间,访农情,学以致用,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在福鼎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时,与当地政府共同探讨“环三都澳区域”港口开发建设等问题,为“环三都澳区域”综合开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福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支农暨海西春雨行动社会实践队,以科技下乡为重点,在宁德市屏南县长桥乡开展住宅规划考察、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考察、动物专家入户指导养殖户等系列活动。博士支农系列讲座更是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厦大服务团成员博士生占硕这样表示:“我们用一颗颗真诚的心服务基层,我们在奉献中收获了人生的意义,进而将个人的命运与海西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以服务求支持,以转化求效益,根据实践地的需求提供信息、技术和智力支持,把所学知识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已成为大学生服务海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博士、硕士生的积极参与,反映了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心系海西、志在海西、为在海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大学生服务海西的参与层次和服务水平、质量不断提升。

让爱点燃希望、让情滋润心灵——在实现自我价值中作出贡献,自觉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火热的七月,福建医大医疗服务队冒着酷暑,从省级贫困村到闽西革命老区,从城镇社区到孤寡老人院,从山区小镇到海边渔村,学生们的脚步遍布八闽大地。他们携带简单的医疗设备,走家串户、义务诊疗、开设讲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医大学子的风采。

爱心的流露,美德的弘扬。多年来,福建省广大青年学子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具有一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

去年,福建师大学生潘媛芬随实践队来到平和县九峰镇军溪村支教。这是实践队第三年来到这里。前些年,村里的小学由于师资欠缺,许多课都无法开展。当再次走进村里的小学,实践队惊讶地发现,小学以及军溪村本身都已发生了大变化。村里人说:“几次和支教活动使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对此,潘媛芬深有体会:“大手牵小手,牵出温暖、牵出希望、牵出贫困孩子的未来,在实践中,我们读懂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蕴含的内涵。”

以祖国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以人民的选择为第一选择。让我们倾听奉献者的声音——

“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加深了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生于民,今后亦将认认真真地服务于民。”福建师大支教团成员说。

“建设海西的热潮正向我们青年学子召唤,我们当树立起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时代同发展,与海西共奋进!”漳州师范学院学生郑夏妍说。

2005年,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政策科学研究专业的陈梓旗研究生毕业,这位生长在沿海富裕之乡泉州的学子,放弃一家银行的高薪聘请,毅然选择去闽西北山区的基层工作。

这年福大有500多名毕业生像陈梓旗一样选择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山区就业。这与学校在学生中开展的“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服务海西社会实践活动分不开,同学们通过考察调研和实习,了解省情、了解国情,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

志愿到基层工作的福大毕业生刘冬在写给母校老师的信中说:“在基层工作,虽然生活条件较大城市差些,但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基层创业,天地广阔,这是我无悔的选择……”

福建省广大青年学子正自觉地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宣传者,成为海西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生力军。“走进海西、宣传海西、服务海西”社会实践,作为福建省大学生一项自觉而意义深远的活动,正以其蓬勃的活力,随着学子们的铿锵步伐,在海西这片热土上逐步走向深入。

相关阅读